佛山市顺德区,江波浩渺的德胜河,穿越城市的喧嚣,随着两岸景致翩然入画。
在这座制造业云集的万亿工业强区,生态画卷既外显于绿山青山之上,又浸润于工业进程之中。过去十年,顺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蝉联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一,走出了一条传统工业大区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转型的蝶变之路。
当前,顺德正全面推动治水大会战、城市大建设、品质大提升,以水兴城、以城聚才、产城融合,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启治水兴水新篇章的顺德,将合奏一曲天蓝地绿、鱼翔浅底的绿色交响曲。
2018年,顺德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资料图片
十年探索,先行先试
翻开时间的卷轴,以十年为尺,能看到顺德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写满了“先行先试”的精彩。
改革开放后,“工业立县”战略的确立,对顺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发展后,在创造了工业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发展粗放化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顺德路面上经常可见泥头车洒落的尘土、道路两旁的绿化也常常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土,被外界称为“最好的农村,最差的城市”。
2012年,顺德提出“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战略目标,推出美城行动、城市升级计划等系列举措,对半城市化半工业化的现实进行一次“大修复”,力争改变制造业城市的刻板形象。
从此,顺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污染宣战。2014年,顺德区与广东省环保厅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顺德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随后几年,顺德先后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颁布实施规划方案,通过建立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确定重点发展方向、明确重点建设领域、制定建设路线图和相关政策措施等,全面引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从2014年10月率先创建广东省内第一支环保警察队伍,到2015年率先创立“环保巡回法庭”,再到2016年发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完成全省首个区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以及率先在全国开展VOCs排污权交易试点,顺德一路攻坚克难,推动绿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由此,顺德成功创建广东省生态区、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区10个镇街均是广东省生态乡镇。
2018年,直面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高耗能、低产出、环境恶化、管理落后、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顺德把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头号工程”,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企业。
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2018年,顺德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并在2018年和2019年蝉联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冠军。“十三五”期间,顺德区单位GDP能耗下降24.68%、年均下降5.51%;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930.15万吨,实际控制在882万吨,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面,提前完成“煤炭达峰”目标。
不仅如此,2020-2021年顺德高标准完成了潭洲水道碧道、桂畔湖-青云湖碧道、容桂水道碧道等一批省市级碧道试点项目,总长超过100公里,因建设成效明显,被省河长办列为2020-2021年度万里碧道建设激励县区。
但是,放眼全国,在全国城市品质和环境的大比拼中,不城不乡的城市面貌、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仍然是顺德突出的问题,也是阻碍顺德集聚一流人才的拦路虎。
与此同时,顺德土地开发强度超过了超过50%,常住人口达到 322万,806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上,自然承载力正逐步被推向极限。
基于此,顺德将目光投向了河流。顺德拥有大小河涌近千条,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2.6%。河涌交错、鱼塘密布、水网纵横,是顺德生生不息的根脉,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2021年,顺德提出“以水美城、以城聚才、以才兴城”战略,打响治水大会战,重塑水韵凤城魅力,打造美丽中国标杆。
对顺德而言,以水兴城不仅仅是消除黑臭水体,更是以水为脉重塑城市,不断释放和激活城市灵性。
未来,顺德将构建亲水城市空间,建成超100条特色美丽河湖,实现水在城中、水城共融,再现绿水碧波的水乡灵韵,建成大湾区一流的生态环境。
转型升级,绿色崛起
近零能耗建筑、园区在线三维全景式管理、离散型智能制造工厂……一家专业特种空调龙头企业会如何建设自己的数字低碳园区?现实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
今年5月,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顺德高新区的智造基地正式落成。该基地集成了申菱在低碳技术、建筑环控以及数字智能等方面的最新技术,通过低碳理念与绿色技术的完美交融,为行业打造“智慧园区+智能制造+智能产品”的三智标杆。
在顺德制造业领域,有一批企业与申菱环境并肩作战,主动践行节能减排,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以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引领企业未来发展,为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在家电产业,美的集团在顺德预计有50万平方米的屋顶通过建设光伏发电站,实现年发电量5000万度,年节省电费4350万元,二氧化碳年均减排5万吨。
在纺织行业,顺纺集团2021年建成投运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45兆瓦,每年平均发电量145万度、降低标煤消耗46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56吨;
在生物医药行业,环球制药总投入575万元,安装3745块光伏板,投资约130多万元打造了中央空调水蓄冷系统,对厂房起到降温作用,有效降低空调能耗。
另一边,生产端重大的绿色变革,也有顺德企业在引领。去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在其官方微信公号点名表扬海信,称其在冰箱生产发泡技术上的替代升级,“海信HFC-245fa削减示范项目”带动了中国冰冷行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据海信容声相关负责人介绍,HFC类物质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强效温室气体,广泛应用于制冷行业,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是二氧化碳的几十至上万倍。而海信项目实施,通过对家用冰箱发泡技术进行升级换代,减少消耗HFC-245fa共251.85吨,相当于每年减少256570吨CO₂排放。
作为中国家电制造产业的排头兵,格兰仕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渗透在“格兰仕智造”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早在2015年,格兰仕便已投产了光伏发电项目,优化自身能源结构。至2021年8月,格兰仕光伏发电项目已发电超过3.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06261吨。
此外,从磁控管到微波炉,从冰箱到洗衣机,格兰仕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设备,在各条产品线发起了“绿色革命”,为全球消费者“智造”环保节能家电产品。
顺德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实施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节能降耗的产业结构。戴嘉信摄
当前,顺德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行工业领域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实施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节能降耗的产业结构。2021年,顺德共有3家企业申报绿色工厂、12项产品申报绿色设计产品、2家企业申报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顺德正式签订首份地券C券使用合同,48亩拆旧复垦项目将可兑现总额4823万元的经济价值。这是全省首宗“工改住”与复垦地券成功联动项目。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看来,地券制度的成功落地,是顺德对空间资源治理和价值化的制度创新,破解生态、景观等资源难以量化的问题,对广东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具有启示意义。
未来五年,顺德将通过打响水环境治理大会战、建设高品质滨水生活区、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坚持以水美城、以水兴城,打造岭南水乡的顺德示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806平方公里的顺德,将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样板,描绘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新画卷,不断增强群众绿色发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方日报记者】蒋晓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