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九月
斗门禾草田间,
正酝酿着一种资深老饕餮
才“敢于”欣赏的美味——禾虫
禾虫由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营养价值极高
常被作为一种鲜美食材搬上餐桌
被称为稻田里的“软黄金”、
水中“冬虫夏草”。
每当这个时候
“虫爸爸”崔阔鹏就开始忙碌起来
等待他的
将是近两个月披星戴月的捕虫劳作
以及“禾虫宝宝”的繁育工作
农历9月,正是禾虫成熟的时节,一大早,在莲洲福安村的禾虫滩涂增养殖示范基地,“虫爸爸”崔阔鹏与工作人员一起,小心地挖出一块淤泥,细细翻看,观察禾虫的生长情况。
崔阔鹏
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所长
禾虫的产量跟气候条件、土地肥力的变化等都有关系,今年的雨水比较多,影响了禾虫的成熟周期,以往的繁殖期高峰期,可能会由原来的农历的九月初一延迟到农历的十月份。
2009年,崔阔鹏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硕士毕业后,凭借着热爱,一直从事对水产种苗和养殖技术研究。2012年,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以下称河口所)创建之初,他被斗门丰富的水产资源牢牢地吸引住了目光,从此扎根于此,开始禾虫人工种苗繁育跟滩涂增殖等水产产业技术研发,成为了一位“虫爸爸”。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斗门盛产禾虫,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但近年来因水生环境质量变差、养殖农药污染、人工大量挖捕等,禾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自然种群资源衰退。
2019年,顶着“中国禾虫之乡”的称号,斗门建设了禾虫滩涂增养殖示范基地,开展禾虫规模化养殖。
根据禾虫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优选场地、营造养殖环境、创造生产条件……河口所租下了在莲洲镇福安村的50亩废弃滩涂,投放了近8000万尾的禾虫苗,由崔阔鹏与专业养护人员住在禾虫田边看护。
与其说看着,不如说“宠着”——田里要定期除草,因为草长太高就会影响禾虫晒太阳;及时清理田里的鱼、虾、蟹,它们是禾虫“天敌”;还得时刻留意进排水管理,照顾泥土的干湿程度。
“每年农历9月下苗,第二年农历9月开始捞。”农历八九月,是禾虫收成时节,也是禾虫繁育时期,崔阔鹏开始忙碌起来,他不仅要通宵达旦捕捞禾虫,还要同步进行禾虫宝宝的繁育,每一个步骤他都亲力亲为,耐心、严谨和认真。
当“虫爸爸”的10年间,崔阔鹏不仅主持开展的禾虫方面科研工作成果帮助地方政府获得“中国禾虫之乡”称号,还相继获得了《一种禾虫的人工繁育和集约化养殖方法》《一种禾虫半人工育苗滩涂养殖方法》国家发明专利。
禾虫产业养殖技术攻克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仅禾虫人工繁育的突破就花了近4年的时间。
种苗繁育,这是禾虫养殖的上游环节。它是由场地设施和生产操作等一系列技术细节构成,因此,河口所在位于鹤洲北的研究基地建起了实验车间——“禾虫幼儿园”。
车间内有16组玻璃钢桶,临近禾虫收成的前一周,桶内便开始放水,对水质进行盐度调节、过滤、充氧,仿造一个适合禾虫繁育的水生环境。
接着,从当晚捕捞的禾虫中,择选出体格健壮饱满、颜色鲜艳、无受伤的公虫和母虫作为种虫,把种虫放入已经放有水的箱内,让它们自然受精。
受精卵在“禾虫幼儿园”持续喂养8到10天左右,成为了四刚结疣足幼虫后,苗种培育即告完成,立马就得投放到田里,开始下一步的养殖工作。
▲禾虫种苗繁育图谱
“我们在培育禾虫的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难题,就是它的生物节律性。”崔阔鹏表示,禾虫种苗培育在2012年建所就开始研究,到2015年才终于攻克技术,进行规模化培育,这个过程用了有近4年的时间。但是其实真正可以研究的时间,一年算下来,不超过十天,因为实验研究只能集中在禾虫成熟出水的那几天。
当小斗问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崔阔鹏笑着说道:“靠科研情怀去克服,耐着心,坚持下去,同时更仔细地观察,研究分析更多的可能,尽量缩短实验的周期,在摸索过程一点一点积累经验,慢慢去攻克,没有捷径可走。”
种苗培育成功后,崔阔鹏便马不停蹄开始尝试滩涂增殖。没想到,第一年在莲洲镇粉洲村的试点失败了。
崔阔鹏
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所长
开始的时候认为只要投放足够多的种苗,就一定出效果,后来通过分析才发现,原因是种苗投放以后,进排水是很关键的,禾虫生长在潮间带,还要仿造一个潮汐涨潮降潮的规律。
经过调整以后,在第二年,斗门镇南门村40亩试点分批投放种苗4亿尾禾虫种苗,增殖效果明显,收获禾虫共2200斤,平均亩产约55斤。当年,斗门区范围内其他禾虫滩涂,收获量较好的全年平均亩产才10斤。
试点养殖成功后,河口所着手建立莲洲镇福安村禾虫滩涂增殖示范基地,还与白蕉六乡、斗门大赤坎等地的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禾虫增殖工作。目前,斗门的禾虫田已有超500亩,而且基地和试点禾虫产量逐年稳定上升。2021年,平均亩产达到60斤以上,后续亩产有望突破100斤。
崔阔鹏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耕禾虫的滩涂增殖,探索禾虫准确的营养需求,通过人工调控,改变它自然节律的方式,做到全年收禾虫。同时还会开展水稻共种的模式,合理开发利用野生禾虫资源,推动建立产业布局完善、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禾虫产业绿色发展体系,推进禾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禾虫产业完整产业链条。
知多D
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位于鹤洲北垦区内,由斗门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地方公益性科研机构,以河口渔业为特色,通过重点攻关河口区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品种的关键技术,推动河口渔业产业的发展。
目前,河口所还独立或与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创建了“广东省河口渔业院士工作站”“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珠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和“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教学科研斗门基地”,另外还与UIC共同申报并获批了“珠海市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2019年10月,河口所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是斗门区首家也是唯一获此资格的单位。
扎根斗门10年
禾虫从野生到“家养”
种苗培育从无到有
期待斗门尽快打造完整产业链
早日实现“禾虫自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