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三水持续推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10月14日下午,在佛山市三水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主任(扩大)会议上,三水区卫生健康局汇报当地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情况,其中透露三水的急救站点已增至11个,且院前反应时间(到达现场)大幅缩短,平均3分钟出车率达90%以上,列佛山全市第一。
72个村(居)委都有公共卫生委员会
三水区西南街道的北江社区,已有居民近8万人,因为居民多以年轻家庭为主,所以儿童疫苗接种、健康服务的需求较多。
而一个可提供计划免疫、儿童保健、慢病管理等卫生服务项目的北江社区卫生服务站,将在近期投入使用。
“全区持续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近三年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今年推动西南街道北江社区卫生服务站、南山镇择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基建项目。”三水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关社区建好社区卫生服务站后,“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
人大代表视察西南街道北江社区卫生服务站。 南方+ 魏英 拍摄
“我们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区72个村(居)委均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该负责人指出,当地将抓好重点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果得到巩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逐年提高,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65.8%。
除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外,三水区还高质量推动“县域医共体”发展,即以三水区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为引擎,构建区镇两级医联体2个,覆盖区镇成员单位26个,带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让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而区人民医院与大塘镇卫生院牵手共建,以托管型紧密医联体建设实践入选全国优秀典范单位,成为佛山唯一入选单位。
三水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浩明指出,三水区政府要坚持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三水要健全以疾控机构为中心、医院为支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网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加强分级诊疗、爱国卫生运动、卫生监督执法、卫生健康宣传教育等制度机制建设。”
三水急救站点增至11个
目前三水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中,不仅关注防控能力,同时还聚焦应急救治能力。
从紧急救援能力方面看,三水的院前急救能力不断提升,全区急救站点增至11个,其中区级3个,镇(街道)8个,储备36台救护车,负压救护车增至11辆,已达到每3万人至少配备1辆救护车的标准。
“三水区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能力,通过国际绩优急救调度中心认证,成为全省第3家通过国际绩优调度中心成员单位。”该负责人指出,三水的院前反应时间大幅缩短,其调度质量、调度效率实现双提升,平均3分钟出车率达90%以上,位居佛山五区第一。
另外,依托该区120急救指挥中心,当地实施公共救护能力提升工程,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投放4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及相关急救设备,目前已完成6期急救培训和1期社区培训工作,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今,三水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有序推进,要投入超千万元提高全区综合防控救治能力。
例如该区疾控机构建成基因扩增(PCR)实验室,新购置一批核酸提取仪、荧光定量PCR仪,有效满足核酸筛查“快筛快检”需求。
该负责人介绍说,将依托区人民医院初步设立传染病收治病区,建设传染病床位40张,并计划在三水区疾病防治所原有基础上新建一间集精神卫生防治、传染病应急救治、慢性病防治为一体的区公共卫生医院,建成后可提供床位400张,为三水区居民健康提供更多服务。
“下阶段,三水会以超常规力度、超常规举措谋划推动一批医疗卫生重大项目落地,按照时间表、路线图稳步推进珠江医院三水医院、三水区北部医疗中心、三水区公共卫生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三水院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白坭镇人民医院软、硬件建设,继续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科学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持续提升全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该负责人指出,当地会进一步培养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加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整体联动的急救网络,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水平。
陈浩明认为,三水区要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医疗资源的配置,不断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逐步完善全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架构,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均衡性和覆盖面,逐步解决全区医疗资源分布和公共卫生服务不均衡的问题,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
【南方日报记者】尹辅华
【通讯员】三人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