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深圳探索③|全国最“年轻”!八方英才为何来深圳?

南方+ 记者

站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长富金茂大厦举目眺望,深圳河尽收眼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的道路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派生机活力的景象。

2018年,香港创业者何耀威带领团队来此,创办了舒糖讯息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他享受到低租金、人才住房、市场资源对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深圳,可以最快把研究从实验品变为商业化产品。”

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更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关乎城市的未来发展与年轻人的前途命运。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打造干事平台,让各类人才各施所长,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营造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

数据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1756.01万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2.5岁,高层次人才超过2.2万人,海外归国人员19万人,人才总量已达663万人。 

奔涌而来的人才,成为深圳打造成为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圳,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因各路人才的不断涌入,得以持续迸发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实现了一个个“深圳奇迹”。

9月14日,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诺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聘任仪式举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为埃菲·杰曼诺夫院士颁发讲席教授聘书。

埃菲·杰曼诺夫坦言,深圳对人才和科研毫无保留的支持是他未曾见过的,正是得益于此,全球顶尖人才慕名而来。

如今的深圳,正加快成为全球优秀科学家和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了全球创新人才加速集聚。

深圳正在以一位人才,带动一个团队,激活“裂变效应”,从“一棵树”到“整片林”,构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方阵。截至2020年6月底,深圳已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2600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顶级人才团队来深发展。

人才招引不仅要抛“橄榄枝”,更要有“吸金石”。深圳紧扣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坚持以产兴才、以才促产,推动产业与人才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被誉为“中国硅谷”的深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2022深圳企业500强新上榜企业122家,其中包括3家超千亿级企业,16家百亿级企业,62家十亿级企业。10年间,深圳商事主体总量从不足100万户迅速增长至381.35万户,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巨大动能。

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58同城、赶集直招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人才流动报告显示,深圳在二季度求职投递活跃度名列前茅,同时在制造业等技能人才需求领跑二季度全国就业市场。

深圳,正在成为就业者的理想之城。

2021年8月,深圳进一步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首次为在深圳工作的37位港籍医生直接认定颁发正高级职称证书。这37张证书,迈出大湾区融合医疗人才互评互认的第一步,也是深圳便利境外人士在深执业的一个缩影。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认为,获评正高职称,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释放一个信号,有利于吸引更多香港乃至国际优秀医疗专业人才来深执业,提升深圳国际竞争力

让专业人才跨境执业更加便利,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破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除卫生专业资格破冰试点外,税务、建筑、规划领域免试跨境执业也已在深圳落地。

在“党管人才”的总原则下,深圳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精神,以“闯”的精神驱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推进劳动者成才通道更加顺畅;支持企业、院校、行业协会等124家市场主体自主开展技能评价;率先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进一步抬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率先探索制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深圳正在打破束缚人才的“条条框框”,让千万人才“放开手脚”,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造就“万马奔腾”之势。

深圳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已见端倪。

10月17日,在韩国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传来捷报,深圳选手陈新源、罗凯以优异成绩分别摘得云计算和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决赛的桂冠,这是深圳选手首次摘得世界技能大赛的金牌,也是中国代表队首次在这2个项目上摘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有力展示了深圳人才培养质量,技能人才能力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人才引进来,如何留住人才?加快提升城市品质,无疑是增强深圳对人口吸引力和承载力的重要手段

光明科学城装置集聚区分布着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今年9月,仅罗湖区就有5座新建校园投入使用,共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175个;龙华红山片区,建筑面积达50.9万平方米深圳市新华医院主体结构已经封顶…… 

深圳正在从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医疗健康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今年1-6月,深圳教育、医疗等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1776亿元,占整体财政支出的比重接近七成。

通过对人才服务“加码”,深圳打造安居乐业“幸福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从“筑巢引凤”到“固巢留凤”,吸引人才不易,留住人才更需下功夫。

深圳把人才发展软环境作为硬支撑,全面开展人才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以最优的环境集聚人才、最大的诚意留住人才——让人才“名利双收”,每年11月1日,是通过地方立法为人才设立专门的节日,还设置了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让人才“住有宜居”,深圳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把人才评价交给市场,评价人才让“市场和行业说了算”……

与此同时,为了让各类人才尤其高层次人才愿意来、留下来,深圳从人才政策到人才立法,逐步建立起一个开放、包容、高效的人才政策体系。2016年以来,深圳陆续出台实施“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等,构成了深圳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

今年7月,深圳发布《深圳市国际职业资格视同职称认可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视同目录》),包括25项国际职业资格,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领域,涉及绿色建筑、人工智能、勘察设计等专业,覆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通过试点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视同职称认可工作,允许持有《视同目录》内国际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不限国籍、户籍),视同为取得工程系列相应职称,可按有关规定申报高一层级职称评审。此举迈出了深圳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制度有效衔接“第一步”,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吸引国际化人才。

为了让千万人口愿意来、想要留、能扎根,深圳是既有爱才重才的“软环境”,也有政策福利的“硬举措”,打造宜居宜业的品质城市,让各类人才都有精彩舞台,让人才出彩成就深圳精彩。

【策划】甘雪明

【统筹】张光岩 曲广宁

【记者】李定

编辑 李才瑛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