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凉意渐起。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大地,一湾梅江水泛起粼粼波光,微风拂动花木,蝉鸣鸟叫渐起,梅州大地慢慢苏醒。
【昔】2012年前后,梅州城区江南东片还是一片待开发阶段。资料图片
【今】如今的梅州城区,高楼耸立。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聚焦中部,梅州首个国家级平台——梅州综保区有条不紊运行。亲水公园、潮塘古梅、梅花山公园完成改造提升,沿江“最美跑道”建成使用;望向西部,梅州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二条高铁——梅龙高铁全线最长隧道下黄田隧道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放眼东部,大埔县西河镇人山人海,镇级全域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
【昔】2020年,建设中的梅州综合保税区。资料图片
【今】2022年,梅州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行。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越来越多的梅州居民见证并感受着这座城市十年来的“变”与“新”。
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在国家和省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支持下,梅州坚持生态优先,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2016年GDP突破千亿元,随后每年也保持一定增速。2020年梅州市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308.01亿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昔】2016年7月,建设初期的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资料图片
【今】2022年8月,韩江高陂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防洪、供水、发电、通航、生态等效益逐步显现。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回望十年,梅州市以发展之“实”书写苏区之“兴”,更以苏区之“兴”推动发展之“实”。
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到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从落后村到先进村,从一个个重点项目到一项项民生实事,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顺利通过“东亚文化之都”终审……
【昔】2018年,巨型“充电宝”——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下闸蓄水。资料图片
【今】2022年,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张炳锋 摄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过去五年来,梅州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勇毅笃行,用行动交出了完美答卷;梅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单。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力推动发展的同时,梅州在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新政频出,投入加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精神面貌都有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善。
【昔】2015年,建设中的梅县外国语学校。资料图片
【今】梅县外国语学校建设成所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外国语学校。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翻开梅州十年日历,每一个日期都标注着梅州的奋进步伐。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梅州迎来了加快振兴的关键时刻。
从稳中求进中找准奋进方向,梅州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干事创业之合力;从苏区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梅州充满了干劲与拼劲,加快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坚定有力。
【文字记者】邱珂娜
【摄影记者】何森垚(除署名外)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