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珍珠斑马上就要出苗了,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阳西县沙扒镇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的鱼苗繁育场内,公司总经理陈朝正在各个温室孵化繁育池间来回踱步,仔细察看鱼苗的孵化情况,反复叮嘱技术人员调整好温度、水质、氧气等参数。
据了解,这批珍珠斑鱼苗是湛江客户订购的,一共有53万苗,订单总额约56万元。“不仅仅是珍珠斑,别的优质海水鱼苗也非常‘抢手’。”陈朝介绍,近期公司还有好几个百万大单要出口到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基本只要出苗就被抢购一空。
然而,过去阳西海水鱼苗繁育只能“看天吃饭”。从业26年来,陈朝深耕海水鱼苗的繁育、养殖研究与生产工作,孜孜不倦地探索海水鱼苗人工繁育技术,打造高效的“工厂化”生产模式,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陈朝也成为阳西海水鱼苗产业的“带头人”。
潜心钻研“渔业芯片”
打造“工厂化”生产模式
“看天吃饭”,受季节、天气、洋流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一网下去能捞到多少、捞到哪些谁也说不准……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阳西海水鱼苗繁育的真实写照。当时,鱼苗繁育主要依靠捕捞野生鱼苗,养大后再卖给养殖户,生产经营非常不稳定。
种苗是水产养殖的上游产业,被誉为“渔业芯片”,也是决定渔业效益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后,阳西有不少养殖户尝试人工孵化种苗,但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不成熟,孵化率、经济效益都不高。
“别的地方能做,我们也一定能做!”目睹鱼苗繁育的窘境,陈朝深感海水鱼苗产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掌握人工繁育技术。说干就干,陈朝利用到台湾、福建、海南等地购买鱼苗的机会,四处拜访业内人士、行业专家,虚心求教鱼苗孵化的知识,再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摸索鱼苗繁育技术,对相关领域的理解也日益深化。
“海水鱼苗繁育,最关键的就是水质。”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后,还要寻找合适的环境。为了寻找合适的水源,陈朝不辞辛苦辗转海南、湛江、茂名多地,最远甚至跑到越南,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在家乡阳西县沙扒镇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水源。“沙扒沿海一带海水的水质非常好,咸度在18度左右,很适合鱼苗繁育。”从此,陈朝安心扎根家乡,醉心于海水鱼苗的繁育、养殖研究与生产工作,最终逐步探索出海水鱼苗繁育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建立完善产业链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走进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的鱼苗繁育场,一个个温室孵化繁育池整齐排列,如同“聚宝盆”,培育出金目鲈、黑鲷、石斑、青斑、龙趸、紫红笛鲷、美国红鱼、尖吻鲈等30个海水优质亲鱼品种。“我们的珍珠斑鱼苗由龙趸和老虎斑杂交而来,从鱼卵到鱼苗培育周期大概70天。”陈朝向记者介绍,珍珠斑长到8至15厘米时出售效益最好,一尾可以卖到7元到14元。
“只有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才能真正摆脱‘看天吃饭’的困境。”为了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2015年,陈朝在渡头村创立了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打造“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循环生产链,一步一个脚印将“工厂化”培育海水鱼苗的模式发展壮大。
经过陈朝多年奋斗,目前公司已建成7200平方米鱼苗繁育场,建有繁育池塘500余亩、温室孵化繁育池69个、亲鱼培育网箱4800立方米、育苗水体1900立方米。每年可孵化水花苗520亿尾,繁育鱼苗近1.8亿尾。
依靠产业带动,周边群众也纷纷增收致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金源公司生产的鱼苗健壮、无公害、生长快、抗病强,畅销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区,辐射带动当地水产养殖面积2860亩,为附近村民提供36个固定工作岗位,带动周边300多户养殖户年收入平均增加15.3%。“以前从来没想过,在家门口也可以有这么好的就业机会。”村民高兴地表示,现在依靠海水鱼苗繁育和在公司打工,一年的收入有十几万元。
科技赋能
让育苗产业走得更远
近日,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再传喜讯,该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共同开发的“一种海水鱼类亲鱼的全季侯培育方法”获国家专利。“通过改造培育环境,公司的鱼苗现在可以做到全年产卵。”陈朝兴奋地表示,现在鱼苗繁育已突破时间限制,可通过人工控制亲鱼产卵时间,全年供应季节性不同规格的海水鱼苗鱼卵。
“海水种苗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赋能。”从一开始引进育苗技术,陈朝就对科技创新十分重视。近年来,金源公司加强与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优良品种推广、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水产技术人才培养等,取得了累累硕果。目前,公司已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海水种苗产业有了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撑。
在陈朝的带领下,金源公司先后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级鱼苗养殖标准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和著作软件5项,并于2022年成功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成为阳西唯一一家拥有博士工作站的农业企业。
一尾小小的鱼苗,带动了种植、加工、养殖、物流、科研等多个产业,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完整链条。回首过去,科技赋能让育苗产业成长壮大;展望未来,海水鱼苗繁育产业大有可为。“通过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处理重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可以让海水育苗繁育更加环保高效。”谈起育苗行业的未来发展,陈朝依旧激情澎湃、摩拳擦掌,“下一步,我们要朝着‘零排放’‘内循环’的方向发力,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统筹】张俊
【全媒体记者】罗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