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链”卫星搭天路,保障“天宫课堂”清晰流畅

科技能见度
+订阅

北京时间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调用“天链一号”03星和“天链二号”01星,为中国空间站组合体提供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服务。 李源龙 摄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调用“天链一号”03星和“天链二号”01星,为中国空间站组合体提供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服务。 李源龙 摄

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地面课堂专家也就有关科学问题进行认真解析。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调用“天链一号”03星和“天链二号”01星,为中国空间站组合体提供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服务。 李源龙 摄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调用“天链一号”03星和“天链二号”01星,为中国空间站组合体提供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服务。 李源龙 摄

此次“太空授课”的画面清晰流畅、同学们与航天员的互动交流“无缝衔接”,得益于中继卫星系统的强大功能。授课全程,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调用“天链一号”03星和“天链二号”01星,为中国空间站组合体提供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服务,搭建起天地往返的“信息天路”,实现地面与舱内航天员之间话音、图像的双向传输,为“太空授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支撑。

“实现‘太空授课’的一个难点便是需要对中国空间站进行长时间持续测控,而受地球的曲率影响,依靠传统的测控站点很难独立达到这一要求。”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总工程师单长胜说,“中继卫星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高的特点,在它的支持下,我们不仅可以达到对空间站组合体持续测控的目的,还可以帮助航天员与地面进行双向音视频通话、在舱内使用WIFI等等。”

2013年,成功实现三星组网的一代中继卫星系统顺利保障了我国第一次“太空授课”;2021年至2022年,两代多颗中继卫星又圆满保障了三次“天宫课堂”。9年时间里,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的运行更加成熟、技术手段愈发先进、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随之而来的便是质量更佳、频次更高的“天宫课堂”。

“天宫课堂”实况。  图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天宫课堂”实况。  图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天宫课堂’连续开讲,彰显着我国航天技术的日益强大,见证着我国天基测控事业的不断进步。下一步,我们仍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中国空间站提供持续稳定可靠的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单长胜说。

【记者】王诗堃 徐勉

【通讯员】郝竞 王然

【摄影】李源龙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