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年路·苏区新启航 | 丰顺县:丰饶福地百姓富 顺风扬帆城乡兴

南方日报

在久居他乡的傅先生看来,如果要形容过去十年丰顺的发展与变化,那“丰”与“顺”两字恰如其分。

丰,是城乡有新颜、处处是新貌的发展之变;顺,是民生有保障、处处是新风的生活之变。

岁去弦吐箭,丰顺的十年之变值得回忆与铭记。

丰顺主动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好梅州“南大门”。图为县城鸟瞰图。袁群华供图

丰顺主动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好梅州“南大门”。图为县城鸟瞰图。袁群华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喇叭、一池温泉、一片茶叶、一棵蔬菜、两座高铁站勾勒出丰顺过去十年的发展之变、发展之顺。

实干向未来,丰顺的当下及未来发展值得鼓与呼。

把苏区精神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与实际行动,把政策红利转化为振兴发展成果,丰顺正加快建设新时代梅州“南大门”,为苏区高质量振兴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书写丰顺发展新答卷。

在坚守中拥抱变化

客潮相融山水美

过去十年,在坚守中拥抱变化,丰顺用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描绘一幅“客潮相融山水美”的生态发展蓝图。

一组双提升的数据得以见证:2012年,丰顺县森林覆盖率76.64%,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78.79%;2012年丰顺县地区生产总值为707254万元,2021年丰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812万元。

丰顺十年之变,源自红色初心的坚守、生态底线的坚守、发展路线的坚守。

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成为丰顺及周边的党员干部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丰顺县委办供图)

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成为丰顺及周边的党员干部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丰顺县委办供图)

2013年,丰顺县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翻开了苏区振兴发展的崭新一页。

坚守红色初心,扎根苏区沃土。丰顺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与全国、全省、全市一道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各方面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取得重大进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全县5253户14451名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全面脱贫,61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在全市率先实现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

坚守生态底线,丰顺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建设梅州“南大门”、潮汕“后花园”,大力实施有效投资和产业培育重点工程,一系列变化在丰顺大地逐渐形成:

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智慧县城创建稳步推进。村庄保洁覆盖面和行政村垃圾处理率均达100%,全部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韩江获评“中国最美家乡河”,被省推荐为2022年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丰顺以路打通发展难点堵点,改变了过去交通公路体系建设中串联模式,升级为并联式建设,铺就发展路网。(袁群华 摄)

丰顺以路打通发展难点堵点,改变了过去交通公路体系建设中串联模式,升级为并联式建设,铺就发展路网。(袁群华 摄)

坚守发展路线,丰顺统筹资源要素,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以点带面推进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不断践行生态强县的理念,丰顺做好城乡融合文章,持续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串联起乡村建设、城区建设。以点带面、点动成线的形式让生态资源价值最大化,为积极服务融入“双区”“双城”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创新中驱动发展

工农相济产业兴

过去十年,在创新中驱动发展,丰顺用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描绘一幅“丰饶福地产业兴”的产业发展蓝图。

“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海珠(丰顺)产业园,尤其是绿色饲料园的不断壮大与发展。”2013年,梅州大北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厂部总经理曾炎桃与项目一起扎根丰顺。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22年,绿色饲料园已汇聚了大北农、双胞胎、立讯饲料、海大饲料等8家企业,预计全面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约100亿元,成为覆盖粤东、粤北地区最大的饲料生产集聚基地。

过去十年,丰顺产业发展的变化远远不止面积的扩大和企业数量的增加,更重在质的提升。

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基础配套不断完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图为建成通车的海珠路。(袁群华 摄)

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基础配套不断完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图为建成通车的海珠路。(袁群华 摄)

2014年,依托广东丰顺经济开发区原有的产业基础,丰顺县借助广州市海珠区对口帮扶机遇,共同建设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海珠(丰顺)产业园。2020年,海珠(丰顺)产业园获评省四星级服务园区。

在创新中驱动发展,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丰顺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电子电声、绿色饲料、生物制药、智能装备等产业,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谋划新兴产业发展,朝着“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不断实现转变。

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当前,丰顺加快电子电声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谋划电镀产业园建设,推动电子电声产业迈向中高端、做成大产业。引导中小企业合力攻坚、扩大产能、提升品质,协同解决技术难题,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工业产业兴,乡村产业旺。如今的丰顺产业蓝图并非是单一的,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布局。

立足县情镇情村情,丰顺县正大力推进“一县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加快推进特色蔬菜产业园建设和茶叶产业园扩容提质,支持代米、马山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扶优扶强高山茶、特色蔬菜、青榄、红薯等现代农业,抓好供销系统“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全国试点和天业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更好联农带农富农。

“规划建设期2年,力争在规划期末将丰顺县特色蔬菜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生产引领区、广东省循环农业发展样板区、广东省山区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区。”丰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产业园正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叠加优势,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在更新中实现蝶变

幸福宜居人更顺

过去十年,在更新中实现蝶变,丰顺用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描绘一幅“幸福宜居人更顺”的民生发展蓝图。

寒露秋意浓,点缀着中国温泉之城。行走于丰顺,总能不经意间感受到丰顺这座城市的发展之变:

过去十年,丰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中高考成绩连年提升,增加优质学位30624个,捐建10亿元以上的嘉应学院紫琳学院建设进展顺利。

过去十年,丰顺医疗卫生持续进步。积极创建省卫生强县,大力实施“强基创优”行动计划,丰顺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升级改造如期完工,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搬迁启用,公建民营村卫生站实现全覆盖。

过去十年,丰顺文明创建成效显著。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扎实开展三级文明联创,丰顺县成功获评省文明城市,汤西南礤村、砂田黄花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7月22日,梅州丰顺县新区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保障老区人民群众安全饮水和可持续发展用水需求。(郑坤 摄)

7月22日,梅州丰顺县新区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保障老区人民群众安全饮水和可持续发展用水需求。(郑坤 摄)

就当下而言,“顺”是丰顺发展的根本,也是目标,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顺心、生产安心、致富有信心。

“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持续推出优质的服务,擦亮‘中国温泉之城’招牌。”御逸温泉度假村负责人李荣滔为接下来的忙碌做好准备。

合理开发温泉资源,加快发展高端温泉服务业,变温泉资源为温泉商品。丰顺县不负生态,于2014年被评为“中国温泉之城”“中国长寿之乡”。

“中国温泉之城”“中国长寿之乡”建设背后,正是丰顺打造“四宜”城市的缩影。

展望未来,丰顺在新时代征程上,始终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在经济发展、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等方面规划新蓝图,筑好巢引得乡贤归,引得人才栖。

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有力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不断优化学校布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袁群华 摄)

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有力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不断优化学校布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袁群华 摄)

“现在越来越多人回到丰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教育服务。”工作之余,黄福财喜欢记录自己家乡大罗村的变化。

结束深圳、丰顺两地跑的生活,如今,黄福财成为大罗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着群众建设更宜居的美丽乡村,“党建有力量,群众有干劲,乡村建设正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推进。”

数说发展

●2012年丰顺县地区生产总值为707254万元,2021年丰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812万元。2012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4315元,2021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48元

●2012年,丰顺县森林覆盖率76.64%,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78.79%

●2012年至2022年,全县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53.2亿元,完成省、县、乡道及农村公路水泥路面铺设达1444.3公里

●到2021年底,全县卫生人员总量达到2971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0.38%,人员数较2012年增幅达68.53%。2012年病床数1213张,2021年实有床位2099张,增幅达73.04%

●2012年至今,全县增加小学9000个、初中3000个、普通高中12000个、职中600个、特殊教育学校24个、学前教育6000个优质学位

记者观察

以“八个聚焦”推动“八个提质”

2021年,中国共产党丰顺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未来五年丰顺要以“八个聚焦”推动“八个提质”,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丰顺苏区高质量振兴发展,奋力打造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县、梅州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之星。

进入新的奋斗征程,以“八个聚焦”推动“八个提质”既是行动路径,更是目标导向,是符合丰顺当前发展需求的行动指南。“十四五”时期,丰顺在苏区振兴东风的鼓与呼中应有作为,也必定大有可为。

顺势而为,苏区振兴“跑起来”:聚焦传承苏区精神,推动文化建设、文明发展稳步提质;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联动发展稳步提质。

用好用足苏区政策,推动苏区和湾区联动发展。丰顺要围绕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文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生态环境获得更好保护、民生事业实现蓬勃发展、治理效能得到综合提升六大方面持续发力,用好苏区政策,打造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县和梅州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之星,奋力推动丰顺苏区高质量振兴发展。

顺道而为,产业名片“亮起来”:聚焦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稳步提质;聚焦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项目引进、产业发展稳步提质;聚焦实现绿色发展,推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稳步提质。

立足当下,谋划长远,发展仍旧是推动丰顺红色苏区的第一要务。在既定的经济目标的赛道上,丰顺要找准定位,做大做优传统产业,如电声产业、钢铁产业等。同时也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批政策举措,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顺心而为,民生福祉“厚起来”:聚焦打造“四宜”城市,推动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稳步提质;聚焦创造美好生活,推动民生福祉、公益事业稳步提质;聚焦统筹发展安全,推动风险防控、社会治理稳步提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未来五年,丰顺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上,认真落实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亮点

以路为媒铺就 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年6月28日上午,大丰华高速项目一期工程(丰顺至五华段)喜迎通车,标志着历经4年艰苦努力建设的大丰华高速公路丰顺至五华段正式融入粤东北高速公路网,对促进梅州苏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路为媒,搭建苏区振兴高质量发展平台,丰顺积极构建“对内全面畅通、对外快速连通”的现代化交通公路体系。

2015年4月27日,梅州境内第一条高速铁路——梅汕高铁在丰顺县正式开工建设,为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海通道杭深铁路厦深段的区域连接线,也是粤东地区的城际快速铁路之一。

十年来,丰顺交通建设成绩单可圈可点。

梅汕高铁于2019年10月顺利通车,大丰华高速丰顺至五华段202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完成省、县、乡道及农村公路水泥路面铺设达1444.3公里。

全县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 53.2亿元,一大批交通重点项目先后建成通车,基本实现了全县砂土路“清零”的目标。2019年底,顺利实现全县通行政村公路100%符合通客运班车条件,261个建制村(社区)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

从改造提升国省道、不断完善农村路,到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丰顺县始终围绕“答好民生卷”“答好发展卷”两条主线,着力下好交通运输建设“先手棋”,推动串联式建设升级为并联式建设。

2021年,随着国道206线丰顺段升级改造,该路段由原来41.6公里三级以下公路升级为37.76公里二级公路,里程缩短了近4公里。特别是1449米韩山隧道开通,圆了丰顺丰北片40万群众盼了几十年的梦,极大改善丰北片区群众出行条件,成为提升交通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道路。

目前,丰顺县已完成“十四五”期间规划交通运输重点建设项目68项,计划投资约318.5亿元。

其中,编制规划大(埔)丰(顺)(五)华高速大埔至丰顺段1条60公里。G355线丰顺县伯公坳至丰良交管站段等国道5条121.61公里;S233线丰顺县马图至大凹段改建工程等省道7条168.981公里;县乡公路、桥梁及重点旅游、工业、农业经济公路26个项目共496.553公里;通建制村公路单车道改双车道工程27个项目共235.61公里。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通讯员】郑坤

编辑 魏丽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