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源头,都是来源于未知的压力···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订阅

“凌晨两点,小王再次从睡梦中惊醒,睁开眼,摸摸心口,感觉心脏跳的很快,手脚轻微发抖,还有点头晕脑胀。

继续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哎,赚不到钱怎么办,还没房子呢,家里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吧,欠那么多钱警察会不会找上门,我会不会得癌症、会不会中风......越想越心慌。”

深夜,这个孤独无助的焦虑症患者将自己隐藏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守护着只属于自己的秘密。小王不知道的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患上抑郁症或者焦虑症,这并不是一件什么令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焦虑障碍越来越普遍

这几年由于疫情原因,很多人承受的压力远超以前更多,这也导致现在患上焦虑症、或者有焦虑情绪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某中心调查显示,近年来负面情绪水平较高的被访占比,稳居第一的是焦虑感。

这恰恰体现出了整个社会群体的负面焦虑情绪是逐渐增多的。

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焦虑情绪,这有时候会让我们感到恐慌。

不过,我们要明白,适当的焦虑也有一定好处,比如适当的焦虑,可以让你考试时注意力更加集中,或者工作时提高效率。

但如果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甚至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就要警惕自己是否患上了焦虑症。

焦虑症不仅摧毁你的身体,还渐渐摧毁你的心理防线。

你会经常性的感到心跳加速,总是感觉自己要晕过去,害怕自己突然就挂了,疑心各种大病。

身体僵硬、双腿发软、呼吸困难、迈不开脚步等身体反应,让焦虑症患者畏而生惧,甚至还会有一种“濒死感”,就好像从鬼门关走了一圈。

在当今社会,这些症状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年轻人。

年轻人为什么得焦虑症?有人可能会说:最主要是因为没钱,各方面压力大。可是有钱人就真的不焦虑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众多人群中,年轻人明明生活的物质条件更好,受到的教育程度也更高,甚至生活在更好的时代里,可他们依然荣登焦虑顶峰。

是他们做错了什么吗?

并不是,焦虑不是年轻人的原罪,但却在工作生活中和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让我们紧绷的神经更加放不开。

于是,就渐渐演变成了“焦虑症”。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大脑底部有一个杏仁状的脑结构—杏仁体。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杏仁体就开始工作:

首先,接收信息,转化为大脑能理解的语言,告知主人进入警戒状态。

如果无法确定安全性,信息会选择另外一条路,使人陷入不安。通过进一步分析,依旧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杏仁体便会发出警讯,激活下视丘、脑干与自主神经系统。

可以说,大脑出于保护机制,放大了一切不确定的危险。

如何面对焦虑症?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不满足于现在所拥有的,想要改变却又设定了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标,从而不知所措。

直面焦虑,从三个维度审视自己:

人生梦想(欲望)过高、过低

自己的先天条件(优势、劣势)

自己的能力边界(现状、可拓展的)

首先,我们要直面自己的焦虑,你在焦虑什么。

之后,我们将自己的焦虑目标拆解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一步步地去完成它,给自己建立信心。

最后,我们可以选择认知行为治疗或支持性心理治疗,这些都是治疗焦虑症患者最有效的形式。

焦虑症患者的自救方法

积极地自我暗示:当自己有焦虑情绪时,给自己以强有力的自我暗示,如“我能行”、“我一定能够成功”、“我看好我自己”等。

适量的运动:当你感到焦虑时,索性什么都不要去想,去跑跑步、打打球或者游泳等。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有效地缓解了焦虑情绪。

做感兴趣的事情:当你面临焦虑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如唱歌、听音乐、看电视、打篮球等等。

情感宣泄:你可以把自己的紧张、焦虑讲给亲人或朋友,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调整,或者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放声大哭或大笑,来宣泄自己内心的忧郁。

贴心小建议

与过去相比,当你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有以下“不合理”的表现时,应及时到专科心理医院就诊。

胡思乱想,总往坏处想、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并且干扰到了生活和工作;

恐惧、紧张或焦虑的情绪让你心烦意乱、难以控制;

认为自己的焦虑与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关;

有过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出现以上焦虑症情况,需要及时寻求治疗,因为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对抗焦虑症的最好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