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做强特色产业助增收,有效整治人居环境,有效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乡村产业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
产业振兴促农民增收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下架山镇葵岭村的一个种植合作社内却是刚刚插下嫁接苗。这里是该村的反季节西瓜种植基地,120多亩的西瓜苗将在75天后结出硕果,销往入冬的北方。除去成本,一亩瓜田可获利1万元左右。
“这一大片瓜田一年多前还是荒地。”普宁市农悦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周卓悦说,“去年我们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开荒种植反季节西瓜,固定工人10个,人均月工资6500元,平时也有一些散工,解决了村里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村民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普宁市与300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土地流转,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持续抓好耕地保护利用,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创新推出并高规格推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梯次谋划建设青梅、青榄、蕉柑、稻蔬等现代农业产业园,青梅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普宁青梅”品牌价值达20.72亿元,普薯32号被推广到全国种植,农业经济总产值已占普宁市生产总值的9%。同时,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粮食产量逐年稳中有升,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50.27万亩,并规划设置9家定点屠宰场。
美丽圩镇提升群众满意度
普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础鹏表示,近年来,在普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普宁市农业农村局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把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筑牢乡村振兴之基。把产业兴旺作为核心,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数字农业等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发动机。同时,把人居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被省评为优秀等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也是群众最直观感受到的部分。普宁市大力开展“美丽圩镇”建设,持续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三线”整治,着力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对环境卫生、容貌秩序等加强日常管控,全面提升圩镇形象风貌。各地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创建,全面完成26个镇街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工作。全面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快各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普宁市住建局党组成员林年生表示,该局紧紧围绕“美丽圩镇”创建这个战略抓手和突破口,以党建强、产业美、生态美、乡风美、治理美、生活美为建设目标,谋划102个美丽圩镇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3.35亿元,分三批次实施建设,以农业就近就地产业化、公共服务就近就地均等化、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为建设路径,推动“圩镇带动镇域”“镇域支撑县城”,“两个轮子”一起转,协同联动发展,全力推进美丽圩镇创建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马厝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汉文说:“在大坝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我们村原老省道120间乱搭乱建的围墙和门楼进行三清、三拆、三整治,改造成有大坝特色的电商创业街,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修建健身广场、公园等,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现在村民对整体的生活环境都很满意。”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普宁市全力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组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组团结对帮扶工作队29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王础鹏表示,接下来,普宁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深入贯彻普宁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结合“三转三再”教育活动,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农业农村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林捷勇
【通讯员】罗凯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