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汕头答卷 | 濠江区:港城融合增动能 产业发展势头猛

南方日报 南方+

南方+ 肖俏 制图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汕头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汕头市濠江区各地各部门踔厉奋发、攻坚克难,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起势、突破发展。如今,濠江区基础设施、城乡面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有力推进,近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增速均居全市第一,全区各项事业释放出澎湃发展动能。

这是濠江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城市能级加速跃升的十年,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濠江“一江两岸”芳华绽放,用36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交上了一份非凡的答卷。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支持汕头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濠江区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区的使命。乘政策叠加的强劲东风,当前,濠江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良好产业前景,积极发挥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奋力书写“港”“城”融合的新时代篇章。

奋斗岁月

城市能级加速跃升

这是濠江城市能级加速跃升的十年。20世纪90年代,连接南滨片区的海湾大桥、礐石大桥相继建成,极大改善了汕头内海湾南北两岸的交通。但由于两条大桥都是外部交通,南滨片区内循环交通体系并未形成,根本上还是未能改善南滨片区的交通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十年来,濠江坚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系统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港两站三轨四射六通道”交通格局,交通功能愈加完善,更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翘首以盼,今年国庆前夕,汕头第一条过海隧道、被称为“世界级超级工程”的汕头海湾隧道通车了。隧道全长6.68公里,是国内首座地处8度地震烈度区的大直径盾构海底隧道,也是目前国内首条采用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复杂地层、综合难度最大的大直径盾构法海底隧道之一,前后历时7年多建设。通车后两岸行车时间将由目前的40分钟缩短为6分钟,缩短了濠江主城区与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为濠江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与隧道一并开通的,还有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虎头山隧道,濠江主城区可在10分钟内通达南滨片区和中心城区北岸,大力改善濠江区路网,为濠江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交通基础设施的变化,极大改变了濠江的城乡面貌。十年间,濠江区扮靓“面子”、做实“里子”,城乡面貌与日俱新,乡村内涵不断提升,小渔村涌起万千气象。濠江区综合考虑每个社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产业特色等,编制形成“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体系,科学引领城乡建设发展。例如东湖社区就获得旅外侨胞投资建设,村容村貌得到巨大变化。

此外,在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农村“三线”整治、数字化乡村治理、农村“源头截污、雨污分流”系统建设、农民公寓等方面,濠江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濠江经验”,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城乡面貌改变的同时,也振奋了人心。濠江群众积极配合推进“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建设,利用村头巷尾和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打造500多个“四小园”,在美化绿化人居环境的同时,引领乡风民风向上向善。

联农带农产业振兴

这是濠江产业发展势头强的十年。三面环海的濠江拥有百里海岸线,坐拥国家一级渔港、广澳深水港、国际海缆登陆站和综合保税区平台,海上风电、山水人文资源丰富,汇集汕汕高铁、深汕高速、汕湛高速等交通支撑要素,城市价值正不断凸显。

濠江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成为濠江创新开放的生力军、保障就业的主渠道、增收富民的活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在这里跳动,开放型经济的无限活力在这里激发。近三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增速均居全市第一,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按照汕头市委“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部署安排,濠江区在发展大局、工作全局中找准坐标方位,立足独特的临港优势、侨乡底蕴、山海禀赋、人文资源,不断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一步步探索形成“为一域争光、为全局添彩”的濠江实践。围绕汕头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濠江区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提出要实施产业集群培优、产业空间拓展、产业发展聚链、企业服务暖心行动的“四大行动”,以更强决心推动产业强区再上新台阶。

依托得天独厚的临海临港优势,濠江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步伐蹄疾步稳,多个突破、多项创新在濠江相继诞生,“海风变绿电”成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

同样在一片“产业蓝海”中蓬勃发展的还有预制菜产业。连江濒海的濠江,水产资源丰富,有良好的渔业发展基础,这里“哺育”了不少海鲜类预制菜企业,创建了濠江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以来,濠江区把发展预制菜产业作为促进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产品食品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发展海洋“蓝色粮仓”、高标准建设省级水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粤菜师傅+潮汕菜”新模式、打好“侨”名片等措施,全面推动联农带农,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把濠江打造成为潮汕预制菜产业第一城。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冠海水产、金派食品、冠炜、八记食品4家预制菜重点企业实现产值5.4亿元,比增96%。

打造基层治理样板

城和业兴,民生为本,这是濠江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十年来,濠江区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根本目标,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从硬基础到软实力,濠江区魅力不断刷新高度。

十年间,文化旅游周、鱼丸美食节、徒步节、丰收节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展现濠江百姓幸福生活的有效载体。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民居村落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千家万户的幸福开花结果,濠江大地处处呈现平安和谐的幸福画面,民生成为濠江最温暖的底色。

“这几年濠江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在“85后”职业摄影师曾德键看来,家乡濠江生态风光极好,一点不逊色于网红城市。这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大社区都实现了公园、健身广场的配置,让本地人生活更加宜居舒适,令在外游子十分欣慰。

十年来,濠江区坚持党建引领濠江各项事业奋勇前进,接续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做强做实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统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精雕细琢打造基层治理样板。在探索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濠江区积极培育党建特色品牌,激活基层党建新活力,创新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双联双到双服务”活动,先后打造“我是党员作表率”“星级家庭”等59个特色鲜明、作用明显的党建品牌,激励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汇聚民智民力共抓基层治理;高标准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26个、高品质打造党群服务站8个、高密度创建“红色网格”342个;设立基层“党员法官工作室”,以司法服务惠民生;加强网格资源配置,构建“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智治模式,以治理数字化推动治理现代化,努力创建平安幸福村居,共建共治营造为民文明安全环境。

民生短板加快补齐,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汇聚成不断上扬的幸福曲线,展现出濠江百姓越来越美的好日子。

奋进者说

历经8年建设,荒芜之地变现代化滨海新城

南滨片区隶属于汕头市濠江区,位于汕头内海湾南岸、濠江区北部滨海地带,被纳入汕头城市发展轴内海湾的核心部分,是华侨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正式开工以来,经过8年建设的南滨片区如今颜值跃升,从一片滩涂沟壑,蝶变为现在独具潮味的滨海新城,成为汕头城区“南拓”的见证和缩影。

20世纪90年代,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发新南区”战略,掀起建设新南区的热潮。南滨片区在这个背景下围海填地形成,面积12平方公里。但一直到新世纪,未被开发的南滨片区仍是滩涂和沟壑遍布的场景。

随着华侨试验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濠江区迎来了大开发大发展的良机,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濠江区大胆探索创新土地开发PPP模式。2012年,汕头市政府与中信集团签订了“滨海新城项目城市运营协议”“苏埃通道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等8个专项协议,彼时投资概算达500亿元,揭开了汕头城区“南拓”扩容提质的篇章。

“看着这片荒芜之地在这十几年时间内变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我个人参与其中,很开心也很有荣耀感。”濠江区中信滨海新城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郑国裕是当时该项目的参与者,转眼时间过去13年,项目的点滴细节他都了然于胸,“我们最早是从2009年开始意向接触,双方确定合作后还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谈判时期,光是合作协议就有10万字”。

2014年,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的开工拉开了南滨片区建设的序幕,2021年10月,潮博中心建成开放,如今成为网红打卡点。随着汕头海湾隧道和虎头山隧道的开通,南滨片区已形成畅通内外循环的交通路网;南滨绿地公园、石林湖公园、体育产业基地等建成对外开放,为南滨这座“后花园”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此外,南滨中轴线核心区域已成功引入绿地集团和潮宏基入驻,汕头冠炜集团竞得潮汕历史风情街建设和星级酒店投资;中海地产、联泰地产、中环集团等企业落地片区住宅开发,已形成初具规模的高端居住区;小学、幼儿园完成建设,引进汕头百年名校金山中学共建汕头金中南滨学校(博美校区)并于2022年秋季开学,与此同时九年一贯制的汕头金中南滨学校也正加快推进建设。在此基础上,南滨片区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也正在加速完善中,极大地促进南岸的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提高城市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中信汕头滨海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肖观平表示,随着南滨片区建设项目逐个落地,片区形象焕然一新,片区也逐渐成熟,中信汕头滨海新城将围绕汕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之路,将企业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融合,通过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拔高南滨片区的整体城市能级,形成以“文化+”为特色的新发展格局。

一线案例

打造海上风电母港

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基于海上风电资源的独特禀赋,汕头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和发展海上风电产业作为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的首要抓手、第一工程全力推进,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依托广澳港区打造集施工建设、运维和出口为一体的海上风电母港,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同步推进氢能、储能、智慧电气装备等产业发展,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今年8月10日,屹立在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的亚洲首台11兆瓦(MW)级别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出第一度电,刷新我国已并网运行机组的单机容量纪录。据介绍,该机组年发电量可达4040万千瓦时,可满足约2.0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万吨。

作为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濠江区成立,并启动建设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拉开了汕头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帷幕。2019年,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正式投产,并下线当时亚洲最大的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2021年,项目又下线了11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再次刷新亚洲纪录;今年7月,亚洲首台11兆瓦海上风机吊装成功,亚洲首款11兆瓦机组开始在濠江区投入量产。

截至目前,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海上风电直驱发电机产线项目等已正式投产,汕头鲁能绿色能源产业基地、海上风电大兆瓦高强度风力发电机舱罩生产项目即将竣工投产,同时还有风电临海试验基地项目、润滑系统项目、塔筒项目等,濠江海上风电产业集聚效应初显规模。

在龙头企业的探路示范下,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陆续抢滩濠江。濠江区也抓住汕头市风能协会成立契机,积极沟通对接产业链企业,力促风电临海试验基地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此外濠江区全力构建海上风电“一港一园”发展格局,高标准推进4200亩海上风电产业园和广澳港区后方山体规划工作,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为承载大集群创造条件。

此外,为高效联通海上风电产业园与广澳港区,濠江区正谋划建设进港运输通道,为风机整机、叶片、塔筒等大部件产品提供高效便捷运输条件,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区。

“我们将推动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以最清洁的能源助力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濠江区委书记李飞说。

数读

●濠江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1.24亿元攀升至2021年的184.7亿元,在10年时间内实现翻倍。近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增速均居全市第一。近三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财政支出八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

●近两年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濠江区均列粤东前二,连续三年列全市第一。落实“双减”工作,2020年度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在全省沿海经济带37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建有濠江水产省级产业园(省级)和“丹樱花卉”“澳士兰乳业”“冠海水产”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省级3市级”产业园布局初步形成。拥有澳士兰等规模化、产业化农牧业企业(基地)20家、种养合作社48家,“达濠鱼丸”“鱼饭”等水产品加工企业40多家

【记者】余丹

【通讯员】曾静蓉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南方+ 肖俏 制图


编辑 肖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