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丨杨永松:最后一颗陨落的新中国首批授衔将星

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2022年9月1日,103岁高龄的杨永松溘然长逝。至此,1955年授衔的将帅全部作古。杨永松11岁时投身革命,12岁参加红军,15岁走上长征路,36岁就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之一,先后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新中国成立和人民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风起云涌的红色浪潮中受到革命启蒙

杨永松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梅潭河流经于此,与梅江、汀江交汇于三河坝,这里发生过南昌起义之后著名的三河坝战役。起义军在三河坝地区逗留的时间虽然不长,却给当地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

1927年,在从新加坡返乡开展革命活动的二哥杨鹤松的影响下,年幼的杨永松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劳动童子团,时常跟随团员参加大会和示威游行。次年,杨鹤松等人参与百侯农民武装暴动,给国民党反动势力当头一棒,但随后遭到敌人疯狂镇压,杨永松也因此逃离家乡,受雇于人成了放牛娃。1930年,在随闽西党代表去往闽西参加学习班的途中,杨永松加入共青团,其后留在闽西儿童团团部任组织科科长,接受张爱萍的直接领导,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和儿童学习成长而奋斗,自此正式踏上革命征途。

当时,为了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闽西开展了肃清革命队伍内部和红色区域内部暗藏的反革命势力的斗争,杨永松蒙冤被捕,极力争辩自己“不是反革命”。被释放后杨永松下定决心:“去当红军,让红军考验我,我是一心要革命的!”

在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中锻造意志信念

参加红军后,杨永松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在部队经过中央苏区的腹地长汀县时,他因病被留在后方医院,后遇战事吃紧,随几十名病号行走两日到瑞金后方总医院,但总医院也在匆忙转移,于是继续咬牙走至几十里地之外的九堡医院,到达后却发现空无一人。在绝望中,当地群众伸出援手,每人领几名红军病号到自己家吃饭。

军民团结如一人,让杨永松切身体会到红军与其他武装的不同,他与部分伤病员坚定了赶上红军大部队的信心。启程后,尽管身体虚弱,走上几十里腿便酸痛难忍,可一想到战场形势危急,就咬着牙互相打气、团结互助。历经5日,他们终于赶上大部队,红一军团一师参谋长聂鹤亭看到杨永松革命的决心,将他留在师部工作。次日,部队通知傍晚出发,杨永松从报纸的种种消息中推断,红军坚持根据地斗争已很困难,这次出发必定是一个大的战略行动。追上部队的第二天,他便参与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史诗——长征。

三渡赤水前,杨永松调任一师三团司令部文书,在行军中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紧接着兵临贵阳后敌情大为缓解,刚刚经历“左”倾错误路线的部队切身体验了毛泽东的用兵如神。然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境况让部队步履维艰,翻越雪山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经统计,全团只剩880余人,不足长征出发时的三分之一。过草地时,杨永松直面死神的威胁,他的双腿因长期泡在雨水中而麻木肿胀,站不起来,但最终他没有放弃,凭借顽强的意志,拄着树枝拐杖渡过了险关。长征途中的生死考验锻造了他百折不挠、无畏牺牲的革命意志,也铸就了他对党和军队无限的忠诚热爱。

在南征北战的烽火狼烟中锤炼革命本领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杨永松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5团,他任团政训处技术书记。召开誓师大会后第二天,685团就作为全师先头团开赴山西平型关。9月23日,115师主动发起进攻,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日军比内战时期的白军凶猛得多,战斗非常惨烈,仅685团就死伤超800人,但官兵们英勇顽强、志在必得,以劣势装备毙伤敌1000余人,给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沉重打击,取得全面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击了侵华日军的气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此后,杨永松跟随部队保卫忻口,转战晋西,挺进山东,浴血鲁南,在硝烟战火中不断成长。他时常组织部队在平型关大捷的战利品前做抗日宣传,极大动员了人民的抗日热情,也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在国共合作抗战的实践中,我军对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有了新的反思,将八路军各“政训处”名称恢复为政治部、处,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到达鲁南后,杨永松任115师政治部秘书长,接受罗荣桓的直接领导。奔赴延安学习时,又被调到抗大,在徐向前身边工作。丰富的阅历使他的思想觉悟、革命斗志、工作能力、作风品格显著提高。

1945年4月23日,杨永松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的身份,出席党的七大,对党的路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南征北战的革命生涯为他日后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奠定了基础。

在和平年代的军队建设中贡献智慧力量

1949年3月,杨永松被分配到第四野战军战车师任政委,该师下辖战车团、装甲团、教导团,其中战车团收集了从抗日战争以及辽沈、平津战役中缴获的各种型号坦克100多辆。战车师在开国大典阅兵中接受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50年,装甲兵司令部成立,战车师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一师,承担了新中国坦克部队的主要组建和训练任务,并在编制调整和苏联援助下换装壮大,出征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杨永松任师政委。归国后,坦克一师划归华北军区装甲兵建制,杨永松随即调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军之一。在隆重的授勋仪式上,杨永松忆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那些曾为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浴血奋战的人,是他们的鲜血换来的和平安宁。他感叹自己无疑是幸运的,九死一生地度过了战争劫难,见证了党和国家的欣欣向荣,亲历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

1968年,杨永松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78年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继续为我国军事建设贡献力量,1981年以副兵团级离休。在一次回答央视记者提问时,他说:“抚今追昔,我们的军队比过去强大得多了,但光荣传统要很好地继承下去;我们的国家也富强了,但千万不能松劲,还需要提倡艰苦奋斗!”

【作者】王明哲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频道编辑】李晓霞 李卓华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张蓓蕾 郭芳

编辑 李晓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