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师“组团式”援藏援疆,打造“带不走”的优质师资队伍

南方日报

“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近日,广东近160名优秀大学生陆续出发,前往新疆支教。广东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组团式”教育人才也于今年7月完成教育援藏工作轮换交接。

对口支援西藏、新疆是党中央交给广东的重要政治任务。目前,广东承担了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新疆喀什地区一市三县和兵团第三师工作任务。

区域发展,教育先行。近年来,广东实施“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援疆、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开展“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让优秀师资队伍、优秀大学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据统计,广东先后派出1899名援藏援疆教师、1518名支教大学生,支援受援地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受援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精准补充当地短缺学科师资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新疆伽师县巴仁镇第一小学四年级(4)班的一名学生流利地朗诵着诗句,这让曾任该班语文教师的江春玲备感欣慰。

4年前,河源市连平县第二小学教师江春玲加入“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支教团,将三尺讲台“搬”到巴仁镇第一小学。该校的师生几乎都是维吾尔族人,初到校园,江春玲和其他援疆教师就看到了最核心的问题:这里的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必须先攻克语言表达教育难题。

于是,在踏遍伽师县城乡所有学校开展调研后,江春玲决定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她援疆支教的首要工作目标。她给学生安排早读课并带班朗读、指导语文教师开展课题、策划建立“伽师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研培训基地”……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成果从校园辐射到乡村。

目前,广东承担了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新疆喀什地区一市三县和兵团第三师工作任务。

急当地所需、尽广东所能。自“组团式”教育支援和帮扶开展以来,广东教育人才援藏援疆变“单兵作战”为“集体作战”,变“输血供氧”为“造血制氧”。教育援藏援疆立足当地实际,在精准帮扶上发力——精准补充短缺学科师资,精准提升薄弱学科教学。

在西藏林芝,援藏教师和支教大学生覆盖了语数英、音体美、学前教育等学科,为当地教育发展补齐短板、强化支撑。

2019年,韶关市仁化县凡口学校音乐教师杨玲赴西藏林芝市八一中学支教。作为音乐教师,杨玲充分发挥特长,和教师们集体备课,把乐器古筝、笛子和歌舞融入音乐课中,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组建“筝韵悠扬”古筝艺术团,在雪域高原弘扬精粹传统民族音乐,打造一支“带不走”的艺术队伍。

广东立足西藏、新疆实际,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授人以渔”培养当地青年教师

在广东援疆教师彭间媚的帮助下,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青年教师桑娅娅刚入职3个月,就获得该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系列技能大赛说课比赛一等奖。

教育援藏援疆,重在育苗培才。广东援藏援疆教师“授人以渔”,精心培养当地青年骨干教师,实现教师全员成长,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当地教育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师徒结对,快速成长。“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170位援疆老师“传帮带”当地教师“徒弟”307人,在教学管理、教研备课等方面给出详细指导,并开创了“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链接广东优质教育资源,以线上讲座、实操训练等形式对伽师县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广东援疆驻第三师支教团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帮扶活动,为当地280名青年教师上了2400多节示范课。

骨干带动,全员提升。广东通过援建培训中心、建立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等多种方式对受援地学校教师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师资培训,实现全员提升。广东援疆驻疏附支教团与疏附县教研室组建了18个名师工作室,发挥援疆教师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师资培养、思政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

以研促教,以研兴教。教研活动是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但也是受援地的教育短板,怎么破解难题?广东援藏教师与当地教师组建“课堂+课题”教研共同体,带头在学校掀起申报市级课题的热潮,3年来,广东援藏教师主持部省市级课题32个,辐射带动林芝当地教师百余人;广东援疆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带动本地教师做课题研究,推动受援学校成功申报县级以上课题110多项。

“援疆教师对我们一对一地进行指导,指出并帮助我们纠正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用在学生身上。”伽师县第四中学语文教师努尔阿米娜·吐尔逊说,经过两地教师的努力,学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大学生支教注入青春力量

在西藏墨脱县格当乡小学田径场的一堵围墙上,一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场景的墙绘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这幅画卷,系肇庆学院选派的第八批援藏支教大学生李娜所绘。2021年8月,攻读美术专业的李娜前往墨脱县格当乡小学支教,萌生了在围墙上涂鸦的想法,并于12月完成了墙绘创作。今年3月,前往墨脱县支教的4名广东大学生决定接过李娜的接力棒,继续在格当乡小学绘制更多反映粤藏友谊的墙绘作品。

接力支教,薪火相传。

2017年以来,省教育厅组织广东14所高校与西藏林芝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已累计选派1360名大学生到林芝实习支教,其中近30名大学生已扎根当地。

“校地共建项目实施以来,既充分发挥了我省高校的特色力量,缓解林芝师资紧缺的难题,又培育了学子服务边疆、扎根基层的家国情怀。”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参与项目的大学生在支教、文化传播等实践活动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践行者、宣传者、传播者。

如今,广东大学生支教的脚步不仅抵达藏东南工布,也到达了天山脚下。

从今年9月起,广东省教育厅再加强大学生支教工作,组织华南师范大学、韶关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等16所广东高校选派优秀大学生援疆,到中小学、幼儿园实习支教,为当地教育事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青春力量。

“我们将肩负教育使命,播撒希望种子;捧出一颗心,倾注满腔情。”广州体育学院援疆支教学生陈文静说,将以最佳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援疆工作中去,为建设大美新疆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师计划”培养更多乡村教育“大先生”

“努力学习不是为了逃离大山,而是为了走出大山之后更好地服务大山。”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的师范生彭雪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她的家乡也是原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虽然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太好,但她得到了学校老师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这让彭雪受到激励。她坚定地报考了北师大珠海校区“优师计划”,也坚定了自己的执教信念和未来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的想法。

去年开始,教育部等9个部门共同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优师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我的姥爷是湖南省龙山县的一位乡村教师,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学生走出了大山,他也因为做乡村教师放弃了当时的城镇户口。”北师大“优师计划”的师范生肖珂在姥爷的影响下,选择了做定向师范生,坚定了师范报国的志向。

北师大“优师计划”的师范生熊国锦也决定,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他说,毕业后他将回到家乡贵州黔东南,扎根基础教育,为中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学校决定2023年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将来输送到定向地区学校任教不少于6年。”北京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师大“优师计划”2021年招收381人、2022年招收593人,目前已涉及9个学科,生源涉及17个省份,覆盖2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覆盖面很广。

南方日报记者】马立敏 梁涵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刘婷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