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河源,为长辈做寿,不仅要遵循一套“标准流程”,亲朋好友们要送上寿镜、寿屏、寿匾、寿幛等,有人脉资源的,还会邀请名流耆老撰写寿序,给寿星的生平做个小结、点个赞。
01
河源寿星做寿流程
在中华礼仪之邦,给老人做寿,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60岁为上寿(即登寿之意),称“花甲”;70岁为高寿,称“耋年”;97岁以上作百岁老人,称为“期颐”。
在河源,生日和做寿指的年龄段是不一样的,做寿也是过生日,但得到60岁(虚岁)的生日,才能称为做寿。
做寿的礼俗甚为复杂,夫妇齐眉者(夫妇俱在),男女做寿出一,即61、71、81岁(虚岁),以此类推;夫妇不齐眉者(即有妇无夫或有夫无妇者)做齐头,即60、70、80岁,以此类推。“齐眉”指“同寿”,典出《诗经·七月》:“以介眉寿”。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二:“凡六十以上齐眉命妇,均得邀綵缎珍品之赐。”
旧时,河源地区的老人做寿需分两天进行。首日布置寿堂,寿堂的摆法甚有讲究,大门贴寿联,正堂中间贴一张大的浓墨“寿”字中堂,中堂两侧通常还贴有寿联。堂前摆一张桌子,桌上放置寿桃、寿糕与各种水果供品,左右放置寿烛,中间放一只香炉。寿者与儿孙各自沐浴并穿上新衣,到祖堂烧香祈福后,回到寿堂烧香燃烛。点寿烛者须是屋中两位长辈,若是女寿,则另请女家高辈分的长辈,一起主持点烛仪式。点烛时,两位点烛者要念吉祥诗句,如“一双龙烛照寿堂,寿星儿孙福寿长。福禄寿全永不老,儿孙代代坐朝堂”“一双寿烛色斑烂,燃点辉煌照寿颜。照见寿星多矍铄,福如东海寿南山”。点烛后,把寿星请出寿堂坐在堂前椅上,接受直系儿孙晚辈的拜贺(男左女右),每人只能拜两次,不能拜三次,因为只有拜神或拜死人才拜三次。拜寿时,要边拜边说为寿星贺寿的吉利话。寿星受拜后,也要对儿孙、晚辈说上几句吉利话。
第二天是正式寿庆日,亲戚朋友以寿烛、寿布(寿帐)、酒肉、鞭炮等前来祝贺,寿家备盛筵宴请宾客。有的人家还会请八音乐队来助兴。贺寿者会带来寿镜、屏、匾、幛等礼物,写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龟鹤遐龄”“松柏常青”“福寿齐天”等贺联。贺联送到后要即刻挂在屋堂之上,寿联越多越能说明寿星德高望重。贺联挂法,是于正堂先挂自用联,再挂族内贺联,如是女寿,再挂的则是娘家所送贺联,族内联移至梁树下面,其余按尊、贤、贵及族、戚、眷顺序,从上堂挂至下堂。
庆寿时,厅桌上摆放三碟寿粄,加插柏枝,象征松柏长青、老如松柏。寿粄由糯米和少量生米的粉,混合红粉,用双面凹刻“寿”“福”的饼模,印制蒸熟而成。宾客离开时,寿星家会赠送9个寿粄及肉丸或焖肉。
午间开宴,出菜十大碗,加菜一碗以上。在河源县城及部分乡村,还风行一种习俗:即六亲女客将吃完饭的碗、装满蔬菜连筷带回家给小孩吃,意指能长命百岁,俗称“寿碗”。紫金蓝塘的一些乡村,宴时贺客可“偷”碗或筷子,称为“偷寿”,主家看见也不制止。一般人家生日做寿,并不大讲排场,只是家人与主要亲戚相聚,坐二三张桌席,礼仪从简。家中长辈尚在的,只能以团聚的形式庆祝生辰,不能做寿。(苏瑞国《客家古邑河源》、杜远成《紫金县蓝塘镇王字龙村杜姓宗族与民俗》、2000年《河源县志》)
河源地区的做寿风俗,与中原民俗文化相似度甚高,洛阳民俗博物馆中展出的寿俗厅,亦布置着寿联、寿嶂、寿屏、寿灯、寿星等。孔孟故里曲阜等地在寿星正式过生日当天,接了请帖的亲友,要备办寿礼、寿幛前往祝贺,寿幛多为红布或蓝布,布长六尺,幛心写上“南极星辉”“以介眉寿”等送给男寿星。如是女寿星,多写“爵晋麻姑”“宴启瑶池”等。若是双寿,亦有很多吉祥话,如“椿萱并茂”“伉俪寿禧”等。
02
纪晓岚曾为河源人作寿序
旧时,人们以文章翰墨为风雅,即使是做寿这样的人生礼俗,也以文章为珍宝。盖因文章中,会对寿星的生平作一个小结,赞扬其人品德行。寿星若能得到当时有一定名气与地位、德高望重者作寿序,就是整个家族的荣耀。
清嘉庆九年九月十六日,是永安(今紫金)邑人刘名载母亲叶太安人70寿辰。嘉庆八年,身在京城为官的刘名载,惦念着母亲的70大寿,请朝中重臣、士林宗望、礼部尚书纪昀(纪晓岚)为母亲写了篇寿序,然后邮寄回了4000里外的家乡。
纪晓岚在寿序中盛赞刘名载的孝心:“去亲4000里而遥恐倚闾之念,默默不自得,而何以娱其亲?”“士苟能自树立,虽极不阨押塞之境,犹足以荣其身而娱其亲,况乎册名而筮仕,乘车而食禄。”后来官至三品河道总督的刘名载,此时正在翰林院里坐冷板凳。故纪晓岚在寿序中又写道:“其所为沉滞不过偶遭其时,而圣天子与贤执事又尝思所以振起之方,大显其用,固自有日。”他称颂刘名载的母亲“愿其子以道德显,而不以科名显”,“事父母以孝称,事君、姑以孝妇称,接娣媵、抚诸子,有樛木螽斯之美”。
在河源现存的一些寿序里,有名流借机抒发思想,如民国时龙川人张化如在出任和平县知事时,曾在给林寨闻人陈访邹写的一篇寿序中,表明自己效法欧阳修的心迹:“天生万物,有为人类永不可缺,历万古而功益著者;有徒具其表毫无实用,与草木同腐者。樗栎之木,根不盈尺,无所取长;松柏佳质,亭阁之珍。懦夫俚妇,暮宿朝食,身终名灭;仁人杰士,福群利众,百代名垂。欧阳文忠公之治滁也,助民以勤俭之训,兴农业、重学政,移风易俗,后人世循其法;卢医扁鹊之寿世也,生死人、肉白骨,救死扶伤,为人类施长生之术,其功岂浅易哉。盖其质之不同,而其对社会之建树亦不同,故流芳百世,为后人师。”
据和平县林寨镇退休教师陈仰天介绍,获赠此寿序的林寨陈访邹,青少年时期和族兄陈鲁生离开家乡,前往梅县乐育中学就读。梅县乐育中学是由德国、瑞士两国基督教会开办的教会学校。毕业后,转入广州农工学校继续深造。辛亥革命后,广州等地风行剪除发辫,陈访邹带头剪除发辫,革除恶习。他深知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不发达,国人无法摆脱愚昧和贫困。于是锐意革新,取缔旧私塾,实行新学制,为乡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他还办了林寨首家装备新式织布机的“创林”织染厂,并兴修水利,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为家乡的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一些保存在各姓族谱里的寿序中记载的一些人物事迹,尚可详县志记载之略,如清咸丰、同治年间南湖赖氏族谱中的赖镜平寿序。
03
晚清民初河源寿幛一窥
紫金、连平、源城、和平等地至今尚保留有一些清代和民国时的寿幛,四周多绣有人物与动植物图画,中间金线绣有寿序、祝文,罗列拜寿者人名与职衔。
和平县合水镇彰洞村寿幛局部 凌丽 摄
省级古村落——和平县合水镇彰洞村完好地保留着一块清代巨幅寿幛,从二楼抖将下来,红彤彤、金灿灿的,直晃人眼。这幅寿幛,是村中司马第始建主人黄鸿图(生于清嘉庆八年)遗孀殷老太太在1895年81岁寿诞时收到的。这幅寿幛以绸缎为面料,棉布为底料,长4.5米、宽2.86米,四周绣着人物故事画面及各式吉祥动植物图案,中间部分为文字,都是用金色和七彩丝线刺绣,手工细致精美,具有典型的岭南刺绣特色。寿幛上面的文字,都是“秉姿贞正,赋性幽娴,毓秀汝南”等称颂老夫人德行的句子,由癸未科(1883年)解元即补知府黄英镇撰文,甲午科(1894年)举人黄桂瀛所书。贺寿者为各地乡绅共100多人,其姓名及职衔,分为6组绣列其上,可见昔日黄家宾客云集、热闹非凡的祝寿场景。
司马第黄鸿图的遗孀寿幛,它以绸缎为面料,棉布为底料,长4.5米、宽2.86米,各式图案及文字都是用金色和七彩丝线刺绣,手工细致精美,具有典型的岭南刺绣特色。冯晓铭 摄
连平县保存有两幅清代寿幛,其中一幅绣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纵5米,横3.5米,红色棉绒底子,祝文用金色丝线绣成,四周绣龙凤、山水图案。祝文由颜检撰、曾冠英书写,这两人都是当时连平当地名流,尤其是颜检,落款为“诰授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御史总督直隶等处地方兼管河道提督军务粮饷带管巡抚事加三级”,是当时清廷重臣。祝文是颜检为“八秩开一”双寿的高莞吴老先生与巫太夫人作的,他赞颂吴老先生是“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的仁翁,修桥筑路,为邻里排解纠纷;巫太夫人是“女中名流”,相夫教子,勉力家务,培育子孙皆有出息。
另一幅寿帐绣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材质、长短如上,亦由连平颜氏子弟中的颜尔枢(嘉庆己巳进士)撰文,颜尔楫(嘉庆辛酉拔贡)书。
源城区保存有一幅民国年间的寿帐,略有破损,未知受祝者姓名,从寿幛上来看,寿星是某敏权的父母,他们“年登大耋”,八十晋一,夫妇俱是年高有德者,曾是地方治安机构的重要人物,捐巨资建起第八区区立高小学校。贺寿人的落款大多名头极为响亮,时任河源县长何弼卿领头,省政府委员谢瀛洲、国民革命军第二独立师第二团团长骆凤翔、前河源县长张尔超、陆军第五司令部少校秘书麦实甫等军政大员,都赫然署名其上。
04
寿联、寿诗与寿匾
市博物馆里保存的几幅寿幛,多为红色丝绸刺绣,用黄色、蓝色各色丝线绣有人物、八仙、龙凤等图案,工艺甚佳。有的不仅绣有寿幛,还绣有寿联。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清代或民国刺绣对联,是名为“俊臣”的老翁之儿孙为其71岁祝寿所做,红色丝绸,锦布托底,黄丝线刺绣,抬头刺有“俊臣先生七旬晋一荣寿大庆”,祝寿对词为“厚德享遐龄视履考祥松柏参天常挺茂,善人应景福门闾阀阅桂兰绕膝足承欢”。可惜未知其姓,亦未知时间。
“俊臣先生七旬晋一荣寿大庆”寿联。市博物馆 供图
陈济棠在为龙川人黄麟书(民国时曾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写诗庆贺61岁寿诞时,盛赞黄的品德:功无攘压利无争,秉正公忠本孝成。作育英才培国脉,阐扬主义厚民生。虚怀若谷群伦仰,从善如流五福迎。矍铄精神开七秩,介帱春酒百杯盈。
河源一家公司老板平时喜好收藏,曾购买收藏有颜伯焘为其长辈“八旬荣寿”所书的“磻溪余庆”匾,其字峥嵘大气。
1848年,颜伯焘所书的“磻溪余庆”匾。凌丽 摄
综观这些寿幛、寿序、寿诗、寿匾,都传递出极强的道德导向,唯有德高望重、修身齐家、乐善好施的乡梓耆老,才值得乡亲景仰、子孙效法。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凌丽
编辑:林梓楷 校对:李雪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