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金缕玉衣”“司母戊鼎”都错了!一字之差……

广东共青团
+订阅

“只要我陪他们出去转一圈

回来就给一百万

我说,一百万?

一分钱我也不要!”

精神矍铄、字字铿锵

近日,因为一段采访视频

93岁的文物专家、考古学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

孙机先生连上几个热搜

“文物研究是科学

做研究不是为了挣钱

就是为了做这门学问”

和文物、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

直到现在,鲐背之年的孙机

仍然坚持每周上一天班

但他也坚持

只为国家鉴定、研究文物

其他有偿的“鉴宝”邀约

无论对方出多少钱

“我谢绝这个东西”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我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

如果国家从海外收回一批文物

我们要去看看(鉴定真伪)

别的一概不参加。”

在新华社的资料库中

搜索孙机的名字,就会发现

老人一字千钧、说到做到

他每一次面对镜头和采访

目的都是“为国鉴宝”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前)在讲解青铜“虎鎣”相关知识。图源 | 新华社记者 李贺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前)在讲解青铜“虎鎣”相关知识。图源 | 新华社记者 李贺

这张照片拍摄于

2018年12月11日

当日,国家文物局

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虎鎣”(yíng)入藏仪式在京举行

仪式上,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

青铜“虎鎣”正式重回祖国怀抱

年近九十的孙机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

名誉院长的身份参加活动

亲自讲解青铜“虎鎣”相关知识

2008年4月,从丹麦

成功追索回国的156件文物

在京举行开箱仪式

距今约4000年的玉钺等

夏商至元明时期的珍贵文物

得以重新展现在国人面前

那一次,也是孙机先生到场

介绍了这批文物的重要价值

“追索回国的文物以陶俑居多

包括汉代到明代

各个朝代的陶俑,可排成系列”

为“钱”鉴宝,他一概谢绝

为国鉴宝,他一丝不苟

网友纷纷为

孙机先生的文人风骨点赞

图源 | 网友评论

图源 | 网友评论

有关孙机先生的另一条热搜

是#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

这个词条引出了老人为还原史实

不放过“一字之差”的治学态度

图源 | @央视新闻

图源 | @央视新闻

“后母戊”青铜方鼎

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当年的教材上,它的名字是

“司母戊鼎”或“司母戊方鼎”

一个“司”,一个“后”

看起来区别不大

前者似乎还更有“群众基础”

为什么一定要“较真”?

对此,孙老严谨地解释说:

“这个‘后’字,它是反文

就是反着写的。

看起来可以念成‘司’

实际上只能作‘后’讲。

《说文解字》里说‘司’是普通职工,

你想,一个普通职工,

能给他做这么大一个祭祀的鼎吗?

一千八百多斤,那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它绝对不是‘司’,一定是‘后’,

因为后是有地位、有身份的”

被孙机纠正的“一字之差”

远不止这一处

汉代文物“金缕玉柙”(xiá)

曾经被叫作“金缕玉衣”

“柙”是贴身棺材的意思

孙机等文物学家反复考证

认为这件文物是“柙”不是“衣”

它的名字和介绍也被及时修正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这种修正看似微小

但对做了一辈子文物研究的孙老来说

只有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了

研究文物才算没有白费劲

“把道理讲清楚

有根据有证据地讲清楚”

是孙老最根本的治学原则

而这个治学原则

是他从自己的考古领路人

沈从文身上学来的

在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

孙机是北京市总工会的技术工人

沈从文先生是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

两个人的办公室就在彼此的隔壁

他们也因此而结缘

1951年故宫举办的敦煌艺术展

是让孙机下决心投身文物研究的契机

孙机还记得,在那次展览上

沈先生讲解的重点是供养人的服饰

……

从沈从文先生那里得到的熏陶

让孙机一生难忘

在北大历史系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后

孙机下决心

要成为中国历史的打捞者和解读者

直到今天,他也没有忘记这份初心

九十多岁了,还努力地去干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孙老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

连原先的厨房都被改造成了书房

墙上还留着没拆的热水器

他如饥似渴地读书

也兢兢业业地写书

这些年来,孙老出版过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等多本颇有影响的著作

后者还荣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浩大的著作

都是孙老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的

书中许多器物、仕女、车马的线描图

都是孙老一幅幅亲自手绘的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老人最不喜欢自夸

不愿多谈自己的成就

但听说他写的书

要被翻译成韩文和日文

就特别高兴

“把这个东西传到外国去,

是给中国长脸的。”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孙老这样理解自己毕生的事业

“文物研究本身就是去了解

这些古文物在历史上起什么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多少感动人的事情,多少文化成就

本身就是

我们现在增加文化自信的一个动力

我大半生所做的

就是从历史上找文化自信,去找证据”

而对于他研究了一辈子的文物

老人的一段描述深刻而美好:

现今尊之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只不过是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化。从探讨文物固有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出发,它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调焦得当,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闪光。

有风骨、有才华、有自信、有韧劲

有夜以继日的积累和沉淀

孙机老人代表着我国一批

潜心钻研的考古、文物学家

正是因为他们的执着和坚守

那些从漫长沉睡中苏醒的文物

才得以“开口”向世人讲述

它们的“身世”和承载的历史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整理自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报道、网友评论等

视频来源:《吾国吾家》节目

编辑:妍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