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驿道·非遗②
高脚狮
电城高脚狮(电城镇综合文化站供图)
电城高脚狮是由南狮进化而来,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大型节庆活动和文艺表演不可缺少的项目。在明末清初,电城的舞狮高手马德良在用竹竿晾衣服中受到启发,在普通南狮的头尾各扎一木柄,由二名舞狮者各执一木柄舞动狮子,一直流传至今。后人根据其形象,称之为“高脚狮”。高脚狮体积是南狮的三分之二,小巧玲珑,造型精致,有4只长脚,于狮头狮尾各扎一木柄供操作。高脚狮集南狮、大龙的舞技于一身,以南醒狮的“马步”“三角步”等动作为主,加棍顶狮,空中奔腾,形成人狮共舞的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脚狮在海外表演时被称为“中国波斯猫”。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麒麟舞
麒麟舞(电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麒麟舞是电白的民间舞蹈艺术,以电城楼阁村最为著名。相传电白天逢大旱,瘟疫流行,麒麟来到人间施法力,喷火献瑞,人们便把麒麟奉为吉祥物,并把麒麟下山镇灾辟邪的故事编成舞蹈《三星会友·麒麟出洞》,逢年节表演。麒麟舞一般由4人分别举着金银色彩的双麒麟模型,化妆成孙大圣、土地公、笑面佛等形象,进行各种腾跃、翻滚、戏逗,以及动静交替,轻、重、缓、急的动作表演。舞蹈成员一般由男性组成,都是来自本地的村民。2009年,麒麟舞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鳌鱼舞
鳌鱼舞(电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鳌鱼舞主要流传于树仔镇山美村,约有500多年历史。在每年春节期间演出。鳌鱼舞属道具舞,以竹、纸扎裱成雄雌一对鳌鱼和鲤、鲢、鲫、虾、蚌等道具,并饰以各种色彩,道具鳌鱼全长约6米,最高一段离地约2米。鳌鱼的躯壳构造分为首、身、尾三部分,龙头鱼身模型长约一米;身体骨架用藤、竹、丝纸等材料扎制;尾部骨骼框架高约一米(尾鳍部分),外贴砂纸后着色彩绘。全身雄为金鳞,雌为银鳞。舞蹈时,舞者将鱼道具套入,肩部承托鱼身,以肩、臂、肘、手操纵鱼身作扬高、俯低、左摆、右旋、口部开合等动作,配合着锣鼓唢呐的节奏,舞出洞、觅食、戏水、交尾、产卵、跳龙门等各种生动的姿态。鳌鱼舞表演队伍一般有16人,伴奏一般为八音锣鼓班,以打击乐为主。2009年,鳌鱼舞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人龙舞
人龙舞(电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人龙舞又称人龙。流传于旦场镇一带。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据当地民间老艺人说:村民分成两队人马,进行“水战”。“水战”的规矩是双方都有大人和小孩,大人站在水中,将小孩托在肩上,让小孩对打,前面的小孩被打倒,后面的小孩迅速补上,继续战斗,直到有一队小孩被完全打倒为止。“人龙”就是从这种“水战”游戏中演变过来的。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的晚上,旦场村就一定会舞起人龙。2007年,人龙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制作单位: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茂名市电白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图片除了署名外,均为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