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北方的千年手艺,广州姑娘做出了岭南风情

广州女性
+订阅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500年前,从沙场上回到家的木兰,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铜镜,在额头贴了一朵花黄。这里的「花黄」,指的就是剪纸。这是剪纸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中的一次隆重登场。

2009年,剪纸入选世界非遗名录,流传千年的中华民间手艺被更多的人们看见。

每当提起剪纸,许多人脑海里总会浮现北方人家的窗户上,那用来辟邪纳福的红色纸花,喜庆又惹眼。

很少有人知道,在遥远的南方沿海城市——广州,也有人在默默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练晓红,标准的西关小姐,也是广州剪纸“唯二”的传承人。

记录在册的广州剪纸传承人只有三位,一位在增城,两位在西关——晓红与她已经退休了的母亲。

和印象中的非遗传承人不同,晓红并没有出生在一个剪纸世家,就连带她入行的母亲,也只是“半路出家”。

2003年,晓红的母亲在仁威庙举办串珠手艺展,她当时觉得墙上太空,就试着做了些剪纸作品贴在墙上。

这一试,就改变了一家子的人生轨迹。之后,晓红的母亲便醉心钻研剪纸工艺,一家三口也开启了有序的分工模式,“我和母亲负责构思剪纸图案,父亲则负责图案的裁剪与雕刻。”

19年前,晓红父母在串珠展的合影

19年前,晓红父母在串珠展的合影

有关广州剪纸文化的记载并不多,晓红与母亲翻遍资料,才在一本古书中查到,广州的剪纸手艺最早可追溯到宋朝。

“由于以前没有好看的包装纸,旧时的广州妇女就会将纸剪成花的模样,贴在礼物或祭品上。”

剪纸手艺分为南北两派。北方剪纸以陕西为代表,单色红纸,动物花草为主要题材。南派剪纸的代表为佛山,表达民间故事为主,剪纸也不止红色,还有橙粉黄紫,更加多彩。

在两大派系的影响下,广州的剪纸兼收并蓄,融合出了自己的气质。

“广州人讲究好意头,所以我们的剪纸以红色为主,内容上除了创作岭南建筑,也会更偏爱有寓意的图案。”

《福禄寿喜》

《福禄寿喜》

过去寓意五谷丰登的“五羊仙传说”,期盼生活富足的“年年有鱼”,到今天祈求万事顺意的“掂过碌蔗”“锦鲤”,都是广州剪纸的经典题材。

只需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就能让岭南古今万象跃然纸上,人物形神兼备,景物错落有致。

《禾下乘凉梦》

《禾下乘凉梦》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由于广州气候常年湿润,不利于纸张的保存,加上剪纸本就是诞生于寻常人家的民间手艺,所以当它逐渐淹没于现代生活时,不曾被许多人留意。

而晓红与家人,正用自己的行动,极力证明它的存在。

手艺之道没有捷径,也异常枯燥,在成为传承人以前,晓红一度非常排斥这个工作,她完全不想走父母的老路,只觉得太累太苦。

毕业后的晓红进了一家游戏公司,她拿着可观的薪水,在新环境中奔赴自己向往的未来,每当母亲劝她回去传承剪纸时,两人的交谈都会以吵架收尾。

“我那时不理解,生活正在慢慢变好,为什么要硬拉我回去吃苦?”

动摇总在不经意中到来。

某天,母亲以身体不适为由,让晓红给学生代上一堂剪纸课。

晓红还记得那天,她站在台前演示剪纸的步骤,台下的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望着她,像是在看一场魔术表演,一双双纯真的眼睛,透出真诚而明亮的光她心底猛地升起一个念头:“我想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

很快,她开始主动且频繁地“帮”母亲上课,并辞去了工作,沉迷在剪刀与纸张的世界里。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接过母亲衣钵的晓红,对于怎么把剪纸手艺发扬光大,有着自己的想法。

她与游戏公司合作,剪纸还原游戏角色,或者干脆“脱离”现实世界,去创作虚拟偶像

虚拟偶像悦小满

虚拟偶像悦小满

2019年,晓红做了一款AR剪纸日历,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撕完一个节气的日历,就会出现一张中国传统建筑的剪纸,“第一栋建筑是陈家祠,这是我的私心。”

用手机扫一下日历上的二维码,还会出现介绍节气的AR动画。日历销量很不错,上线当晚便售罄。

流传千年的古老手艺,被晓红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虽然她偶尔会听到有人说她的剪纸丢了传统味,但她并不在意。

“时代在发展,如果不借助新的形式去传承剪纸,就没有年轻人愿意关注。年轻人不关注的文化,又怎么能传下去呢?

今年年初,晓红解锁了一个新身份——新手妈妈。在这半年里,一边带娃一边工作,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日常。

旁人看晓红觉得辛苦,但她自己却乐在其中,因为她早已在这两种身份中取得了难得的平衡。

怀胎十月,晓红的字典里没有产假二字。她常挺着肚子出席各个活动,生产前一天还在录制少儿春晚,“节目组担心声音太吵,还用布给我的肚子裹了好几层。”

晓红怀孕时创作的《开天辟地》

晓红怀孕时创作的《开天辟地》

也许是因为做了太多的“采访”胎教,宝宝有着天生的镜头感,每当晓红拿起手机与她自拍,她就会对着镜头咧嘴笑。

宝宝对晓红非常依赖,见不到妈妈就会不吃不喝,晓红干脆工作时都把宝宝带上,如果要出镜,就将孩子交给丈夫,丈夫会熟练地将宝宝背在胸前,在一旁开启哄娃模式。

当摄像头被打开,晓红开始讲话,宝宝就会直勾勾地盯着她,不哭也不闹。一家三口在工作上的默契配合,就像晓红从前与父母的分工一样协调。

晓红与女儿鹿鹿

晓红与女儿鹿鹿

如果女儿愿意的话,晓红也想让她传承剪纸文化,但这个传承并不止于剪纸的技艺

“以前和父母做过一幅3.5米长的《丹凤朝阳》图,母亲曾因凤凰尾巴不够飘逸等细小的问题让父亲重做5次,俩人为此经常吵架。”

晓红的母亲认为,自己都能看出不足的作品,根本拿不出手,但在晓红和父亲看来,那些不足完全是在吹毛求疵。

剪纸作品《丹凤朝阳》

剪纸作品《丹凤朝阳》

多年以后晓红才意识到,母亲的执着是手艺人特有的自尊与自律,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工匠精神,“在岗一天,尽职一日”,这种精神也早已成为一道隐形的准则,指引着一家人前行。

而爱与母亲置气的父亲也早与这份执着和解,他默默地剪下了母亲让他反复修改的凤凰尾巴,夹在了自己的笔记本里,“直到他去世后,我们整理遗物的时候才发现。”晓红说。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