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驿道·非遗①
电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经朝代更迭、岁月变迁,依然传承不衰。让我们沿着电白驿道,一起回顾非遗文化。
单人木偶戏
单人木偶戏(电白区旦场镇人民政府供图)
木偶戏俗称“鬼仔戏”,主要分大、中、小班三种类型,电白单人木偶戏属其中的小班木偶戏。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从中原传入,距今有400多年历史。所谓单人木偶戏,就是表演时仅由一名艺人操作。其装备少,仅30来个木偶,木偶的造型多选用质地细软的松木雕刻而成,面部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彩绘装饰,口眼皆可活动。布台简练,一担戏箱就可以装全副家当。木偶角色中,分为“生、旦、丑、公、婆、净”等十大行当,脸谱各异;唱腔多为七言句或十言句,在民歌基础上吸收粤剧唱腔发展形成,同时以锣、鼓、钹、木鱼伴奏,有完整击乐规范,唱、念、做、打皆由一人完成;演绎传统历史文化。2007年,单人木偶戏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横堂班
横堂班(电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横堂班是清末流行于电白小良等地的行进式民间曲艺表演形式。表演以乐器吹打、唱词等“文”戏为主,所以又称“文堂班”。主要由打击乐、竹管乐等民族乐器组成。表演时以大小唢呐模仿粤剧板腔,其余乐器用于伴奏。横堂班保持着古老的记谱方式,艺人演奏曲目仍然使用传统的工尺谱作为节拍符号,也就是板眼符号。横堂班演奏班子人数不限,一般5至7人组成一班。2011年,横堂班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双凤朝牡丹
双凤朝牡丹(电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双凤朝牡丹是流行于电城镇东街,在逢年过节、乔迁新居、婚嫁喜庆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该舞蹈源自明末清初电城庄山上一对金凤凰预兆丰年吉祥的传说,后来,人们用竹篾编织成凤凰道具,配以笛子、锣鼓、唢呐等乐器助兴,高举两块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红木牌起舞,以示驱邪消灾,迎祥纳福。后人在传承的过程中加入牡丹和白鹤、燕子、莺八哥、红画眉、里记鸟、白翅鸽、翠鸟与原来的金凤(雄凤)、银凤(雌凤)等形成11个角色。舞蹈分牡丹引凤、双凤起舞、牡丹和百鸟、双凤朝牡丹以及百鸟和唱五个段落。舞台动作以模仿鸟类动作为主,音乐采用八音锣鼓伴奏,根据各种鸟类的颜色配以服饰,由竹篾纺织和彩色纸片、布料和人造羽毛装饰而成。2007年,双凤朝牡丹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制作单位: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茂名市电白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图片除了署名外,均为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茂名古驿道丨电白驿道·非遗②(待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