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2年诺贝尔
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分别揭晓
团团邀你一起来看看
今年诺贝尔奖得主们
到底牛在哪儿?
↓↓↓
诺贝尔化学奖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45分许,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麦化学家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三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罗琳·贝尔托西,1966年出生于美国。1993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摩顿·梅尔达尔,1954年出生于丹麦。1986年从丹麦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卡尔·巴里·夏普莱斯,1941年出生于美国。1968年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
贝尔托西是一名“跨界学霸”。夏普莱斯两获诺奖,同时他也为科学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时隔21年,再获诺奖
三位诺奖得主中的夏普莱斯,1941年4月28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1968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2001年夏普莱斯领取诺贝尔奖,来源:诺奖官网
夏普莱斯在2001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是史上第2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夏普莱斯以对不对称合成的研究广为人知,以夏普莱斯的名字命名了三个化学反应:即催化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二羟基化反应和氨羟化反应。
2001年,凭借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卓越贡献,夏普莱斯和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一起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近年来他引入新概念点击化学,成为药物开发和分子生物学的诸多领域中最为有用和吸引人的合成理念之一。基于他对点击化学的突出贡献,曾有分析公司预测他将二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一预测果然在2022年成真。
因实验意外致盲,撰文警示科研人员
不过夏普莱斯这位化学界泰斗却不幸失去了一只眼睛。
1970年,夏普莱斯在麻省理工学院谋得一份助理教授的职位后不久,便在一次实验中发生了意外。
某天凌晨,他去隔间里看看同事在做什么,一位一年级研究生正在对核磁共振管进行火焰密封。夏普莱斯拿起核磁共振管对着灯观察,谁知试管起了雾气,夏普莱斯擦拭试管后,注意到溶剂含量非常高。
突然,溶剂水平下降了几英寸。
“虽然我立刻意识到浓缩的氧气已经被密封在核磁共振管中,但在爆炸之前我真的无法移动它。”
核磁管发生爆炸,玻璃碎片割伤了他一只眼睛的眼角膜,并穿透了视网膜,眼球也被刺破部分。这次意外导致他的眼睛两周内疼痛异常,他受伤的眼睛失去功能性视力,不过好在他另一只眼睛还保持完整视力。
▲夏普莱斯写的警示短文
夏普莱斯后来将这段经历写成警示文章并发表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官网上,时刻提醒科研人员要佩戴好安全防护镜。
化学天才也是摇滚“天后”
诺贝尔奖官网对此次化学奖的评语是:“有时简单的答案是最好的。夏普莱斯和梅尔达尔将化学带入了功能主义时代,并奠定了点击化学的基础,贝尔托西则将点击化学带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并开始使用它来绘制细胞图。她的生物正交反应现在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癌症治疗,以及许多其他应用。”
▲贝尔托西,来源:斯坦福大学官网
卡罗琳·贝尔托西是三位得主中的唯一一名女性,她的身份除了是一名化学家,也是摇滚乐爱好者。
据《世界科学》杂志介绍,贝尔托西1966年10月出生,她的父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她在33岁时就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2010年,她成为首位获得勒梅尔森-麻省理工学院奖的女性。
她进入哈佛大学后,一度想主修音乐。最终她选择了包括数学和科学课程在内的医学预科课程。但她的音乐事业并没有半途而废,在校期间她继续在重金属摇滚乐队里演奏电子琴并伴唱。
“点击化学”是什么?“生物正交化学”又是在说什么?
不必被陌生的词汇吓到,其实它们都是巧妙又实用的技术,而且就像拼乐高那样简单。
▲来源:nobelprize
点击化学:用分子“拼乐高”
把“click chemistry”翻译成点击化学有点不好理解,Click其述的是把塑料积木或者插扣插到一起的感觉。或许说它是“咔哒化学”会更生动一点。
这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化学形式,反应迅速,避免不必要的副产品。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程靓解释道,就是两个东西放在一块,可以直接反应,如同积木拼在一起,咔哒一声,就成了。
简单说,点击化学就像是用分子来拼乐高。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像拼插积木那样简单高效地把小分子模块组合到一起,合成出人们所需要的化学分子,化学合成的复杂度大大降低了。
为了让普通的分子变成“可拼插积木”,研究者需要事先改造其化学结构,加入容易发生反应的“拼接插头”。
▲点击化学:用模块积木来合成分子。来源:pixabay
如果用传统方法来合成复杂的分子,通常要经历很多繁琐的步骤,对反应过程的控制也没有那么精准。因此合成复杂分子会很花时间,而且每个步骤都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副产物,让最终收获的目标产物变得很少。
这样会限制新分子的应用,使它们很长时间都无法大规模生产。
点击化学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巧妙的思路让有机合成化繁为简、效率大幅提高。由于连接处使用了特制的“插头”,这种方法合成的分子和传统方法略有不同,但它依然拥有与原版相似的结构与功能。
高效合成,随心改造
这种拼积木式的合成方法在基础研究和工业生产中都非常有用。比如说,实验室里的化学家可以用这种方法更快速地合成各式各样的新分子,并从中筛选有潜力成为药物的部分。合成速度加快了,筛选也能变得更高效,这样一来,就加快了新药研发的速度。
除了让合成变得更容易,在分子中留下“可拼接插头”还可以用来改造材料,为它赋予全新的性质。比如说,可以在塑料或纤维中拼入导电、抗菌、防护紫外线等有特殊功能的“积木块”。
“插头”是怎么工作的?
点击化学需要精心挑选的“插头”与化学反应来拼接分子。这样的反应有很多种,其中代表性的一个是铜催化的叠氮-炔烃环加成,获奖者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与巴里·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各自独立发现了这种潜力巨大的连接反应。
▲把分子连接在一起的叠氮-炔烃环加成反应。来源:nobelprize
两边分子上的“插头”分别是叠氮基团和炔基。只要有亚铜子催化,它们很容易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三唑结构。这就像是插扣很容易插到一起,同时又不容易被拉开。
细胞中间拼积木
发生在反应瓶中的点击化学已经非常有用了,而另一位获奖者卡洛琳·贝尔托齐(Carolyn Bertozzi)则在一个更加厉害的地方进行了实践:她把反应搬进细胞环境,让它成为了一种研究细胞生理的有力手段。
确切地说,她利用点击化学的思路给想要研究的细胞分子“拼接”上了一块人工标记。
经过这样的化学改造,可以让原本难以追踪的分子变得很容易成像,也可以对它进行其他性质的改造。
▲贝尔托齐为细胞上的聚糖分子加入荧光标记。来源:nobelprize
▲照片中,被标记的聚糖是绿色的,蓝色的部分则是细胞核。来源: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16793–16797。
这项技术的厉害之处在于,贝尔托齐不仅完成了自己需要的化学反应,而且没有干扰细胞内原本发生的生理反应,这种不干扰生物的特性也就是获奖理由中提到的“生物正交化学”。
为了做到这一点,她对原有的连接反应与“插头”基团进行了改进。改进之后,反应不再需要使用有毒的铜催化剂。
贝尔托齐本人利用这种方法研究细胞表面的聚糖分子,而许多其他研究者也正在使用这种创新技术。他们以此探索生物分子在细胞中的相互作用,并研究这些作用与人类疾病的关联。
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4日,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学者阿兰·阿斯佩 ,美国学者约翰·克劳泽和奥地利学者安东·塞林格,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进行实验,证伪贝尔不等式,开创量子信息科学”。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里,论起最被人熟知的领域,量子力学毫无疑问是第一名。今年得了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的量子纠缠,在这个领域的被误解程度,少说也能排上前三名。
量子纠缠对于宏观物体,就是你眼睛能看到的东西,都没有你能感受得到的影响。所以量子纠缠和“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真没关系。
量子纠缠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从猫说起。
很多人都听说过薛定谔的猫。薛定谔用这只猫的例子,来反对量子力学里的一个理论。
他说:如果按照某些物理学家的观点,一个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在两种状态的叠加态,那我往盒子里放毒药,让这个粒子的状态来决定猫的生死,那岂不是猫也处于死、活的叠加态吗?
用他的原话说,这是个“非常荒谬的例子”。
▲薛定谔的猫,不死也不活?来源:Dhatfield/Wikipedia
量子力学的支持者坚持认为,猫虽然不能处于“又死又活”的叠加态,但粒子真的能处于“叠加态”。甚至说,不但一个粒子能,两个以上的也能,特定情况下还能纠缠。
只要满足特定的条件,两个粒子就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处于叠加态中,而不能把其中的粒子单个拆出来看待(用更物理的语言来说,是2个以上粒子的状态无法写成多个单粒子态的直积)。
比如有一种纠缠态是,只要没有外界干扰,当A粒子处于0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1态;而当A粒子处于1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0态。或者用更形象的比喻来说:
粒子猫死了,粒子狗就得活着;
粒子猫活着,那粒子狗就必须得死!
▲为啥我俩就得你死我活?|Pixabay
这种多个粒子间的奇特联系,就是量子纠缠。
爱因斯坦:我也不信量子纠缠
爱因斯坦在当时一直是量子力学的反对者,他把这种联系称作“鬼魅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在他看来,要是量子力学理论允许这种现象存在,那可真离谱,要么需要修正现有的理论,要么量子力学就是错的。(用物理的语言来说,量子力学的理论“不完备”。)
为了反驳,他跟另外两个物理学家鲍里斯·波多尔斯基(Boris Podolsky)和纳森·罗森(Nathan Rosen)写了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假设,任何空间上相互影响的速度都不应该超过光速,而量子纠缠这种超距作用违背了这一原理,说明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EPR佯谬。
▲ERP佯谬,是三位科学家姓氏的首字母
量子力学的支持者一时半会也拿爱因斯坦没什么办法。EPR佯谬设计的是一个思想实验,当时很难用实际的实验结果去反驳。
还好, 29年后,一位叫做贝尔(John Stewart Bell)的物理学家横空出世。他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如果能证明这个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成立,那么爱因斯坦就是对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如果不成立,那么量子力学就取得了胜利。这个不等式后来被人们称作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提出后,物理学家们欢呼雀跃——他们终于可以用实验数据而不是嘴皮子来证明爱因斯坦是对是错了。
用实验说话,诺奖得主们登场了
至此,我们新科的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终于要登场了。
首先登场的是约翰·克劳泽(John Clauser),他建造了一个精巧的仪器,能够同时发出两个相互纠缠的光子,最后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明显违背贝尔不等式的结果。
然而他的这个实验被发现存在一个特殊的实验漏洞(定域性漏洞,locality loopholes),并不具有说服力。
还好当时还是博士生的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在克劳泽的基础上改进了实验装置,修复漏洞后,发现实验结果并没有改变: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不成立!
▲青年时期的克劳泽
此后无数物理学家为完善这一实验结果继续努力,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就是重要一员,他带领的团队弥补了随机性等漏洞,给出了量子力学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决定性证明。
塞林格的贡献不止于实验验证贝尔不等式,他还发现纠缠的量子态具有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潜力,将量子纠缠从理论推向了应用。
▲安东·塞林格获奖后,还感谢了曾与他共事的100多位年轻人|Jacqueline Godany
面对爱因斯坦的质疑,历经数十年时间,从克劳泽到阿斯佩再到塞林格,一代代物理学家终于用确凿的实验数据证明,量子纠缠是存在的,胜利属于量子力学。
两个粒子间的奇特联系
为何不是两个人的纠缠?
说了这么多,可能会有许多人将量子纠缠同爱情联系起来——量子纠缠不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吗?
▲之前还有人将爱情比喻为量子纠缠
这种跨越空间的联系听起来十分浪漫,被拿来用作爱情的比喻很可以理解。无从知晓另一位当事人看到这个比喻时的心情,但站在我们的立场上,还是必须友情提醒一下,如果你也想效仿这个比喻,那么它有几个隐患:
第一,量子纠缠是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虽然原则上大一些的宏观物体也不是没有可能形成纠缠,但基本上几亿亿亿亿分之一秒内就会解除。就算纠缠“等同于”爱情,那它也转瞬即逝。
第二,量子纠缠并不限定在2个粒子之间,完全可以涉及到3个甚至更多的粒子,每一个都会影响到其他粒子。同样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爱情,但这件事情对很多人而言也是寓意不太好⋯⋯
第三,量子纠缠只说粒子之间有联系,没规定什么样的联系。固然可以两个粒子状态一直都相同,但也可以比如说一直都相反。要是亲密关系双方每时每刻都南辕北辙,就会有点尴尬。
第四,量子纠缠是一种很脆弱的关系,毕竟量子叠加态本身就很脆弱:只要你看一眼就能知道猫的死活,一束光子打过去做一下观察就能定下粒子的状态同时打破它的纠缠。所以实践中制造量子纠缠态都要十分小心。如果爱情关系也是这样的话,那真是字面意义上的“见光死”。
所以,情话的归情话,物理的归物理。
可惜提出“贝尔不等式”的贝尔,没有等到这个物理学奖,他于1990年去世,享年62岁。
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安东·塞林格,是我国量子物理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在奥地利留学时期的博士生导师。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他还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2016年Zeilinger教授来访时寄语中国科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潘建伟就和导师塞林格一起开始发展量子信息实验研究。
当潘建伟回国后,带领中国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领域做出了一系列的成果:2016年8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2022年5月,中国“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2011年,塞林格(前排左三)与潘建伟(前排左二)等在奥地利聚餐。
在诺贝尔奖的官方介绍中,大量引用了潘建伟团队的成果与贡献。
此次安东·塞林格获奖所列出的量子通信实验论文,除一篇理论文章之外,其余有安东·塞林格名字的四篇量子通信实验文章都有着潘建伟的名字,并且均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
此外,后续还有三篇论文是在“墨子号”发射之后,中国科学家做出的相关工作,“中国团队的工作共提到了7项”。
▲2016年8月,“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前夕,塞林格(右)与潘建伟(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合影
“如果没有后续工作的推动,量子通信早期工作就只能是个梦想,而无法变为现实。”潘建伟说,在将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作了很大贡献。目前,中国的量子信息科技已处于世界第一方阵。
中国科大介绍,安东·塞林格长期关怀中国科大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双方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的交往,积极并富有成效地推动了中奥学术交流,同时助力中国科大与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多个国家的量子科研国际合作。他曾多次做客中国科大“大师论坛”及“墨子沙龙”活动,启迪青年学子投身量子科研事业。
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日17时30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结果。今年,Svante Pääbo 因在已灭绝原始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而获奖。
▲来源:nobelprize.org
诺奖官网对Svante Pääbo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如下:
人类总是对自己的起源感兴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和我们的祖先有什么关系?是什么让我们智人与其他原始人类不同?
Svante Pääbo的开创性研究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对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他还发现了一种此前不为人知的原始人类:丹尼索瓦人(Denisova)。重要的是,Pääbo还发现,在大约 7 万年前人类离开非洲后,基因从这些现已灭绝的原始人类身上转移到了智人身上。这种古老的基因流动在今天仍与人类存在生理上的关联,例如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反应。
Pääbo的开创性研究产生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paleogenomics)。他的研究通过揭示所有现存人类与已灭绝原始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为探索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提供了基础。
人类的起源
我们的起源是什么?什么使我们独一无二?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息息相关。古生物学和考古学对研究人类进化很重要。
研究表明,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即智人,首次出现在大约30万年前的非洲,而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尼安德特人则在非洲以外发展,居住在大约40万年到3万年前的欧洲和西亚,随后灭绝。大约7万年前,一群智人从非洲迁徙到中东,并从那里发展到世界各地。因此,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共存了数万年。
如何了解我们与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关系?线索可能来源于基因组信息。
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整个人类基因组都完成了测序。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使得后续研究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成为可能。研究当今人类与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从古代标本中回收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
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在职业生涯早期,Svante Pääbo就被利用现代遗传学方法研究尼安德特人DNA的可能性所吸引。他很快就意识到了极端技术的挑战,因为DNA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化学修饰并降解成短片段。几千年后,只剩下微量的 DNA,而剩下的DNA被细菌和当代人类的DNA大量污染(图1)。
作为进化生物学领域先驱Allan Wilson的博士后学生,Pääbo开始开发研究尼安德特人DNA的方法,这项工作持续了几十年。
▲图1:DNA 位于细胞内的两个不同区域。核 DNA 包含大部分遗传信息,而小得多的线粒体基因组则以数千个拷贝存在。细胞死后,DNA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最终只剩下少量。它还被来自例如细菌和当代人类的 DNA 污染。
1990年,Pääbo被招募到慕尼黑大学,被任命为教授并继续从事古代DNA研究。
他决定分析来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的DNA,细胞中含有自身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基因组较小,仅包含细胞内一小部分遗传信息,但它存在成千上万的拷贝,增加了成功的机会。
通过他的改良方法,Pääbo成功地从一块4万年的骨头中测序了线粒体DNA的一个区域。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获得了来自已灭绝的原始人类基因序列。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的比较表明,尼安德特人在基因上是不同的。
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
由于对小线粒体基因组的分析只提供了有限的信息,Pääbo决定承担对尼安德特人核基因组进行测序的巨大挑战。此时,他有机会在德国莱比锡建立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
在新的研究所,Pääbo和他的团队不断改进从古骨遗骸中分离和分析DNA的方法。研究团队利用新技术的发展使DNA测序变得高效。Pääbo还聘请了几位具有群体遗传学和高级序列分析专业知识的关键合作者。
Pääbo的努力是有效的,他成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并在2010年发表了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表明,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约80万年前。
▲图2:A. Pääbo 从已灭绝的原始人类骨骼标本中提取DNA。他首先从德国的尼安德特获得了一块骨头碎片,尼安德特人就是因此命名的。后来,他使用了来自西伯利亚南部丹尼索瓦洞穴(Denisova Cave)的一根指骨,丹尼索瓦人就是在这里命名的。B.显示智人和已灭绝原始人类之间的进化和关系的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树还说明了Pääbo发现的基因流动。
Pääbo和他的同事现在可以调查尼安德特人与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人类之间的关系。比较分析表明,来自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当代人类的序列比来自非洲的当代人类的序列更相似。这意味着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在他们数千年的共存期间进行了杂交。在具有欧洲或亚洲血统的现代人类中,大约1~4%的基因组来自尼安德特人(图2)。
一个引起轰动的发现:丹尼索瓦人
2008年,在西伯利亚南部的Denisova洞穴发现了一块来自40000年前的指骨碎片。骨骼中含有保存完好的DNA,Pääbo及团队对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与尼安德特人和当今人类的所有已知序列相比,新发现的DNA序列十分独特。
Pääbo发现了一个此前未知的原始人类,并将其命名为Denisova(丹尼索瓦人)。将测序结果与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当代人类序列进行比较表明,丹尼索瓦人和智人之间同样发生了基因流动。这种关系首先出现在美拉尼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人群中,这些人群携带高达6%的来自丹尼索瓦人的DNA。
Pääbo的发现使我们对人类进化史有了新的认识。当智人迁出非洲时,至少有两支已灭绝的原始人种居住在欧亚大陆。尼安德特人居住在欧亚大陆西部,而丹尼索瓦人居住在该大陆的东部。在非洲以外的智人扩张和向东迁移期间,他们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均发生了基因交互(图3)。
▲图3:Pääbo 的发现提供了智人从非洲迁移到世界其他地区时世界人口分布情况的重要信息。尼安德特人居住在欧亚大陆西部,丹尼索瓦人居住在东部。当智人遍布整个大陆时,就发生了杂交,留下了我们 DNA 中的痕迹。
古基因组学及其相关性
通过他的开创性研究,Svante Pääbo建立了一个全新学科:古基因组学。在最初的发现后,他的团队又完成了对已灭绝原始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Pääbo的发现建立了一种独特的资源,被科学界广泛用于更好地了解人类进化和迁移的过程。这种新的用于序列分析的强大方法表明,原始人类也可能与非洲智人的基因发生混合。由于热带气候中古代DNA加速降解,尚未对非洲已灭绝古人类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多亏了Svante Pääbo的发现,我们得以了解灭绝原始人类的古老基因序列如何影响当今人类的生理机能。其中一个例子是EPAS1基因的丹尼索瓦版本,它赋予了高海拔地区生存的优势,并且在我国的西藏人中很常见。另一个例子是影响我们对不同类型感染免疫反应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
智人的特点是创造复杂文化、先进创新和具象艺术的能力,以及跨越开阔水域并分布到地球各处的能力(图4)。尼安德特人也具有群体生活,并且拥有较大体积的大脑(图4);他们也使用工具,但这些工具在数十万年的时间里的发展程度较低。
在Pääbo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前,我们无法确认智人与原始人类之间的遗传差异。正是对这些差异功能影响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成为独特的人类。
▲图4:Pääbo的研究开创性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成为独特的人类。
参考文献
[1]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22/popular-information/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