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博物馆新增19件珍贵文物,一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

茂名发布
+订阅

日前,

茂名市博物馆馆藏的109件(套)文物

通过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鉴定

  其中,

一级文物1件(套)

二级文物1件(套)

三级文物17件(套)

一般文物90件(套)

记者了解到,这些被定三级以上的19件(套)珍贵文物都是该馆2008年以来从民间征集的,且有多件是与本土历史文化有关的本土文物,弥足珍贵。

据茂名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陈朝晖介绍,茂名市博物馆原有一级文物1件,即为博物馆三楼展览的镇馆之宝独木舟,此次定级又喜增1件国家一级文物,对于提升茂名市博物馆的馆藏品质和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件文物现展览于茂名市博物馆三楼历史文物展厅。

茂名是一个因石油而新建的年轻城市,茂名市博物馆筹建于1986年,建馆时仅有当时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拨的200多件文物,本地出土和征集的文物很少。这些年来,该馆不断通过征集文物,增加馆内文物藏品。

国家一级文物

明代“广东监察御史涂相”诗碑

本次鉴定上级的文物既有商代到春秋战国、汉代、明代的青铜器、铁器、陶器、碑刻等,也有清代到民国的民俗文物。其中,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是明代“广东监察御史涂相”诗碑。该诗碑是2008年茂名市博物馆在茂港区(现茂南区)羊角镇征集而来。

为弄清诗碑上的文字内容和文物价值,陈朝晖对诗碑进行了深入考证和研究,并撰写了论文《古碑研究与诗文辨析》在《南方论刊》发表,为本次鉴定为一级文物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依据。

一级文物明代“广东监察御史涂相”诗碑。

据介绍,该诗碑保存基本完整,原料采用当地玄武岩,型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碑文包含楷、行、草三种字体,笔法雄健娴熟。内容分为序、五首诗及落款,反映明嘉靖五年广东监察御史涂相巡历高州等府后,经古驿道返回省城途中的所见所感。

历史信息丰富,既包含古潘驿、那夏驿等岭南古驿道名称,以及浮山岭等古地名,又反映了当时高温干旱的史实,以及使用熏香驱除瘴气的习俗等信息。诗文能够与古代县志等文献记载相对应,并加以校正。该石碑是研究明代南粤古驿道、监察制度、文学作品、碑刻艺术及古代茂名风土人情的珍贵实物,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诗碑拓片。

国家二级文物

“战国青铜蟠虺纹敦”

被定为二级文物的是“战国青铜蟠虺纹敦”。此青铜器宽32厘米、高22厘米,于2019年12月征集,保存基本完整,年代较早,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铸造工艺精良,器型规整,器盖环形捉手独特,器身蟠虺纹繁密,兽耳、兽足富有立体感,是研究战国青铜器的重要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国家三级文物

“民国水碾”

被鉴定为三级文物的其中一件本土文物是一套“民国水碾”。该套水碾是茂名市博物馆于2009年在信宜市朱砂镇征集,水车、横杆、齿轮、碾槽、石轮、砻等成套水碾构件保存完整,形状硕大,较为少见。

现按原貌1:1的比例在茂名市博物馆民俗展厅重新装配。该套水碾是我国目前发现保存得最完整,并进入博物馆展览的一套水碾,反映民国时期到上世纪70年代茂名地区利用水力机械化加工粮食的历史,代表当时比较先进的生产力,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三级文物“民国水碾”。

国家三级文物

“清代敕封匾”

还有一件本土文物被定为三级文物的是一块“清代敕封匾”。该敕封匾是茂名市博物馆2011年在乡镇发现并征集的。敕封匾保存基本完整,刻清道光皇帝圣旨,阳刻工艺精湛,内容反映封赠六品州同职衔官员廖翠云的父母和祖父母为儒林郎、安人的历史信息,是研究清代封典制度的重要实物,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征集的文物进行鉴定。

“这些文物不仅有效充实了馆藏,而且为举办陈列展览提供了有力的文物藏品保障,为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陈朝晖说。据悉,2008年以来,该馆深入边远农村努力征集文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至2021年间,该馆新增馆藏文物2795件(套),其中征集(捐赠)文物2388件(套)、省拨文物407件(套)。

文/杨建雄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钟镇聪

初审:柯柱基

审核:张越

来源:南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