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桥”植入解决听神经瘤术后功能问题

南方医plus
+订阅

26岁青年小江(化名)因走路不稳、反复眩晕,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查出右侧听神经瘤,直径达到32mm。该科陈穗俊教授团队为其施行“经迷路径路行听神经瘤切除并同期骨桥植入手术”,实现切瘤并保留了听觉功能。据悉,“骨桥”装置仅一元硬币大小,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该技术目前在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医院能够开展。

听神经瘤损伤听力

小江自觉走路不稳,且出现反复眩晕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陈穗俊教授门诊咨询。经详细问诊和检查,听力测试显示双耳听力良好,进一步行磁共振成像(MRI)及CT检查,结果显示右侧桥小脑角区有一大小约32mm×30mm×23mm的肿瘤,经综合评估,陈穗俊教授团队诊断其为右侧听神经瘤。

入院检查结果。

入院检查结果。

由于肿瘤涉及范围大,任何径路的手术行肿瘤切除保留听力的几率都很低,若丧失听力,对年轻的小江来说将是沉重的打击。经充分沟通,陈穗俊教授决定为其施行“经迷路径路行听神经瘤切除并同期行骨桥植入手术”。

据介绍,该术式是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通过“骨桥”听觉植入手段,使原本很可能单侧完全丧失的听力,通过颅骨传到对侧内耳而发挥接近正常的功能。

术后,小江恢复良好,无面瘫、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已完全切除,术后1个月“骨桥”开机适应良好,基本恢复正常听力,随诊至今情况良好。

植入“骨桥”硬币大小

陈穗俊教授表示,因一侧肿瘤压迫、突发性耳聋或因外伤、先天性耳聋等造成的单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患者常因不能听清患耳侧声音,被误以为性格孤僻,导致社交困难,惧怕外出,也容易因听觉缺陷发生意外。

研究表明,大脑会调动视觉和体感系统补充不足的声刺激,如一侧听觉缺陷,听觉区皮层进行重塑,正常侧耳朵的听力在跟踪的2-5年期间也会出现相应下降。此外,还会损伤理解和记忆力。

找回听力,是这类患者的期盼。陈穗俊教授表示,普通大功率气导助听器能够放大语音,但同时也放大了环境噪音,单侧植入人工耳蜗存在中枢整合和适应问题,骨导助听方案为单侧重度耳聋患者提供了一个更优的治疗方案。

骨导助听装置包括佩戴式和植入式两种,约一元硬币大小,不会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相形之下,植入性骨导助听装置更为隐蔽和美观,且能有效提高声音传导,但该装置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植入,费用也较佩戴式骨导助听装置高。

【记者】江玲

【通讯员】刘文琴 黄睿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江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