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伍先生是一位“哮喘”患者,反复咳喘两年多,起初明确诊断后治疗效果颇好,基本摆脱了咳喘的困扰,并一直坚持用药治疗。可惜好景不长,近一年来,伍先生发现药物渐渐不管用了,夜间咳喘难入睡,白天步行稍远就气喘胸闷,无法正常工作生活。期间曾辗转多家大医院就医,认为“哮喘”诊断明确,只对治疗方案作了调整或加强,没想到症状反而更加严重,近半年来已反复多次住院治疗……直到此次在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住院中,才被揭开了谜团。
知名中、西医大咖协同破解谜团
9月27日下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青中年专家、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省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学术带头人刘小虹教授,共同带领肺病科医疗团队、社康全科医生代表、实习医生对伍先生这一疑难病例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全程示范查房。
在讨论中,陈荣昌教授赞同肺病科对这一疑难咳喘病例在诊断与治疗的严谨性、用药依从性、多病因、合并疾病等各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并在免疫学检查和气管镜微生物宏基因测序方面获得了关键证据,认同白色念珠菌在肺部的寄值和致敏是患者反复咳喘不愈的症结所在,诊断“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白色念珠菌病”明确。
刘小虹教授通过详尽询问病史、咳嗽、气喘、胃口情况,以及舌象、脉象、体格检查等之后,根据患者咳黄色痰,喉中痰鸣,粘着稠厚,口干,舌质暗,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考虑为哮病发作期--热哮证。认为“凡久喘之症,未发时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攻邪气须分微甚,清其痰火”。中医宜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为治法。
两位大咖认为“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白色念珠菌病”在国内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罕见报导。本次病例具有很好的教学示范作用,并给予赞扬和鼓励。之后联手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和随访方案。据悉,治疗方案实施3天来,立竿见影,疗效显著,咳嗽喘息明显好转,活动耐力恢复,夜间已能安然入睡。
专家引领推动呼吸疾病“医防融合”
该院肺病科在学术带头人刘小虹教授和科主任江勇带领下,在早期肺癌和肺结节、慢性气道疾病(不明原因慢性咳喘病)、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等病种已逐渐形成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优势。
近年来,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全科人员积极转变观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秉承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通过5G智慧化网络,探索构建“专家--医院--社康--社区--家庭”的医防融合服务网络。在诊治水平与服务拓展方面,先后建立了咳嗽实验室、早期肺癌和肺结节多学科联合门诊、深圳市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实践学习基地等,与上寮社康、马鞍山社康、沙四社康、沙一社康等建立了紧密合作,通过“分层培训、跟师计划、教学查房、同质化诊疗能力培训”等举措,全面加强医院-社康团队成员的诊疗能力,力争实现“疑难疾病解决本地化,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同质化,呼吸慢病管理早期化、全程化”,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普小知识:小小念珠菌何以致咳喘不愈?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俗称白假丝酵母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真菌,甚至在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中都有存在,只是在正常人体中一般数量少,不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正常菌群结构失调时才转化为致病菌而侵害人体。变应性支气管肺真菌病就是机体对寄生于人体气道内的真菌发生超敏反应的一种变应性肺部疾病,即肺和支气管中寄植的真菌,引起了身体的过敏反应,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类似“哮喘”的咳喘症状和表现。国内对除曲霉菌外的其他真菌致敏引起的咳喘关注较少,罕见病例报导,这也是患者一直未能找出“真凶”的原因。这一疾病如能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病情可以缓解和长期控制,预后良好。(内容来源:深圳Plus)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