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高质量打造区域文化高地,保育活化让文物“活起来”

南方日报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内的巨型红头船,象征潮汕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南方日报记者杨立轩摄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内的巨型红头船,象征潮汕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南方日报记者杨立轩摄

国庆假期第一天,汕头内海湾南岸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游人如织。游客们手持该中心制作的“参观护照”,通过游览打卡、通关体验、收藏印章、兑换礼物等环节,沉浸式感受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

利用节假日游览文化场所,是越来越多汕头人的假期首选,也是汕头大力推动文化惠民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汕头市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通过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推进非遗创新发展、繁荣精品创作,加强对文物内涵的挖掘阐释,优化文化服务供给,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文化引领力、服务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贡献汕头力量。

数字化让文化服务更便民

走进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未看展,先拍照”是很多游客的统一动作。因为该中心网红“打卡”元素无处不在,不仅建筑风格融入“山海城”理念和红头船、潮汕民居等特色,大堂更设置有一艘巨型红头船,象征着潮汕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潮汕是著名的侨乡,侨文化是潮汕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心内的潮汕华侨博物馆,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诉说着当年潮汕人背井离乡、远赴重洋打工的艰辛。

而走进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2个特色展区展示了潮汕地区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潮汕祠堂大门、各类潮汕木雕、瓷器、刺绣等展品琳琅满目。

作为汕头新建的公共文化场所,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是一座集潮汕文化展示和交流、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潮汕文化综合体。在这里,不仅搭建起潮汕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更是“活”了起来。

利用数字化传播文化,是汕头近年来优化文化服务供给的一个缩影。

在汕头市文化馆,受疫情影响,近年来线下参观游客有限。对此,该馆拓展数字化新途径,持续为公众提供便捷的线上文化服务,涵盖预约进馆参观、线上文化活动配送和文化艺术课程资源供给等功能。

汕头市文化馆还整合全国文化数字资源,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多种门类的艺术课程。截至今年8月底,该馆自制的《英歌慕课》在网站投放的播放量近10.4万次,爱艺术公益课程投放210节免费课程,播放量超108万次。

近年来,汕头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发力,现有博物馆15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9个。小公园片区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的专题展馆有18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2处,国保、省保的数量居全省第7位。

美食街探索文旅融合发展

“小公园越来越漂亮,人气也越来越高了。”国庆假期,从外地回汕头的周先生特意来到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重温他的童年记忆。

周先生小时候就住在小公园附近。在他的印象中,那时候小公园非常热闹,一到晚上到处都是摆摊的商贩,后来小公园逐渐没落,人烟稀少。而如今,骑楼修旧如旧,焕发新的活力,沿街的商铺也人气兴旺。

小公园是汕头老城区的文化地标,也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发祥地。近年来,汕头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商埠文脉统一起来,用“绣花”功夫打造精细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提出,要利用历史遗迹或文物建筑打造超级IP,擦亮小公园文化名片,激发文旅业态活力。2021年,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2处就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近段时间,位于小公园的镇邦街也动作不断。为潮汕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汕头规划打造镇邦路美食街,力争使其成为“潮玩潮乐潮食”基地,探索“美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而在2020年,《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壮大“汕头美食”品牌。

事实上,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育活化,正是汕头打造区域文化高地的发力点。

近年来,汕头还制定出台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提出搭建一批平台、打造一批街、建设一批馆、出版一批书、编排一批戏、做好一批考古项目、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工程、树立一批惠民文化品牌,补齐短板、提升品质、激发活力,推动形成品牌,传承发展潮汕文化。

【记者】杨立轩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何玥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