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34亿大工程背后:顺德陈村治水营城的决心和探索

南方+ 记者

治水大会战迈上新台阶!9月30日, “水秀湾区·城启未来”顺德区“以水兴城”建设工程试点联围开工活动在陈村举行。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其中,被全域纳入水体综合整治工程试点中的陈村,无疑是治水的“主战场”。光是陈村所在的南顺安联围,将投入34亿元打造水清岸美的城市新生态。

城因水兴,水以城秀。

早在联围开工前,作为试点的陈村已率先行动积极探路,要把以治水营城之“力”强绿色发展之“势”。当天,陈村镇党委书记霍茂昌再次表达陈村的决心,“以今天的联围开工仪式为新起点,陈村将坚决扛牢全区治水先锋的责任担当,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水利工程新样板,为顺德全面打造美丽中国示范标杆贡献力量。”

陈村为何能成为试点?34亿的大工程,将为陈村带来什么?作为试点,陈村又将如何输出更多的经验?

试点“主战场”为何在陈村,就要先从联围治水的概念说起。

联围,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堤防。千百年来,江水入海,冲击形成大片土地。肥沃的土地孕育出生命,也带来洪灾内涝,为此人们在家园周围修筑起堤围和水闸。顺德的堤围,从宋代出现,大小共有12个。

如果空中俯瞰顺德,联围之内,是城市、乡村以及无数支涌,联围之外,则是主河道与滨河地带。水贯穿了860平方公里的陆地,顺德如水中之岛,注定了单整治一两条河涌,是无法保证长期效果。因此,顺德创新提出联围治水的概念,“这也有望为珠三角的治水输出新的经验。”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黎景带说。

联围治水,是一个新概念,系统治理,试点先行。陈村,被指定为先锋。

先锋,就要率先取得成效。纵观全区,12大堤围被分为七大联围,其中覆盖陈村大部分镇域的顺联安围是最小联围。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顺联安围特征明显、易于实施,拥有试点的优良基础。

再看意义。“以水美城、以城聚才、以才兴城”,所谓治水终为治城。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涌入速度来看,陈村都是以水兴城的极佳观察点。

区位上,陈村东接广州,西联禅城,即将纳入佛山中心城区,是顺德北部都会中心门户,广佛极点;从交通网络来看,海华大桥、佛山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7号线顺德段的相继通车,大量创新资源随轨道涌入,使陈村成为广州进入顺德的第一站,更是顺德对接湾区城市的桥头堡。

因此,如何通过治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的竞争力,陈村要为顺德“打板”。而本身,陈村也渴望通过水,进一步打破城市的边界,加速融湾。

千年花乡始于汉,及至明清时期,鲜花、大米、各类农产品顺水而至来到陈村,造就了一方繁荣,孕育了《三字经》,承载了朱子理学。现在的陈村,拥有多家知名上市公司、隐形冠军,产业生态完善发展势头向好,更渴望人才的到来。

以花和水作为核心竞争力,在湾区中,陈村希望依托生态资源,推出文化IP,将其打造为广佛EOD生态城,进一步吸引年轻人的到来,成为大湾区文旅消费体验目的地、广佛超级城市智能制造中枢、顺德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人居样板。

因此,治水,陈村充满干劲,一马当先。

以先行之为,担示范之任。

在试点联围正式动工前,陈村已充分做好准备。去年12月,陈村成立以水兴城建设指挥部揭牌。建立由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高位统筹指挥体系,调配精干力量实行大兵团作战,实体化、高效率推进治水工作,并制定了“摸查、清岸、活水、还河、净水、美岸”治水攻坚六大行动。

治水如治病,找准病要是关键。在前期的摸查中,陈村率先引入专业团队和科技力量。请来在深圳茅洲河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中国电建,技术团队从地下到地面、从地面到空中,围绕“厂、网、河、源、城”五个维度进行全面体检、整体把脉。

另一边,大型无人机通过航拍建模、3D建模等科技手段形成涉水建筑全要素登记台账,形成“一河一表、一河一册”;三维激光扫描仪、船舶式CCTV等黑科技直达狭小管网、暗涵等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

但治水并不止是技术活,一项项治水工程的开展,是以人民为中心,那么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

陈村动员全镇机关办所超170名党员干部到达村居一线,与村两委干部“并肩作战”,党建引领切实走好群众路线,通过积极的宣传和走访入户、促进理解,鼓励村民共同参与到全区治水工作,率先开展自清自拆。

治水以人民为中心,党建引领切实走好群众路线。

同时,在资金上,陈村出台了《陈村镇“以水兴城”清岸行动考核扶持工作方案》, 由镇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清岸行动”成效显著的村(居), 鼓励各村(社区)在清岸工作中你追我赶。为加快推进美岸工程,陈村出台《美岸资金扶持管理办法》和《美岸工作指引》,鼓励村居自行设计美岸提升方案,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自己家园自己建设”的积极性。

如今走进仙涌村,一条500多米长蓝色慢跑道沿文海河北岸铺展开来,映衬在开阔的田园景致之中,让人心旷神怡。让人很难相信,这里不久前还是一片违规建设的商铺,摆放着各类杂物。

“在改造前期,我们询问了违建房屋业主及租户的建议,他们一致说,清岸是为了保护河岸环境、维护公共利益,这项工作他们十分理解和支持。”仙涌村第一书记何永坚介绍道,如今在全村的支持下,这里为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健身、耕读文化传承为一体,充满乡村自然气息的好去处。

数据显示,陈村仅用半年时间清拆涉水违建2886宗,释放超14万平方米滨水空间,成为全区首个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实现涉水违建“全清零”的镇街。与此同时,美岸行动、活水行动、净水行动也在同步推进试点。

前期的摸查和清岸只是准备,最关键的治水刚刚开始,前方重重迷雾,仍待乘风破浪,层层拨开。

9月30日动工现场,连线六大工程,包括陈村排水单元雨污分流工程、水环境可再生资源处理站工程、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二期。“以水兴城”建设工程试点联围正式拉开序幕,主要分成了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整治两个大项。其中,雨污分流就是一大难题。

雨水和污水共用一条排水管道,既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将加重净化成本,同时影响着市民的居住环境。

但怎么攻破?各城市都在探索。“但每个城市的模式各有不同,我们希望探索一个更适合顺德本土结构的模式。”陈村镇副镇长黄剑斌说,以陈村为例,旧房子多巷子窄,如何在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下进行分流、截流都是一个考验。

为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动工仪式前,陈村锦龙社区就被选为了率先开展雨污分流试点工程的“开路先锋”。

早在今年7月,区、镇、村三级联同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多次开会研策。一边,结合各方意见不断优化工程设计,以减少对市政管网线路、交通与环境的影响;另一边,锦龙社区联合施工方深入一线,走访片区房屋,实地了解房屋的概况,向群众宣讲并听取收集意见。

一遍又一遍的耐心介绍,工程很快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八成居民在落户宣讲后马上同意进行改造。

雨污分流是此次陈村全域南顺联安围21个子项的其中一个。为了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陈村整个治水项目是采取EPC+O的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

在施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后端运营环节延伸,“在建筑施工的同时让运营单位同步进场,有利于工程效果和水质达标,不会出现后期的扯皮现场。”黄剑斌解释,这同样是顺德联围治水的一大创新。

如今,随着联围试点的开工,陈村的治水将全面铺开,加速推进。

陈村将串珠成链构建水资源丰富、水景观怡人、水经济繁荣的品质城市。

陈村将串珠成链构建水资源丰富、水景观怡人、水经济繁荣的品质城市。

站在陈村四季公园的滨水碧道旁,看着慢慢回归儿时记忆颜色的清澈河水,南涌社区党委书记卢达潮充满期待,“这给陈村给南涌都带来了一次新的机遇。”他希望能激活南涌的码头文化,让从湾区而来的人才,充分看到陈村乃至顺德独特魅力的生态、文旅。

这也正是陈村的航向。“通过一河两岸景观塑造带动治产、治城,加快河道周边城市更新、产业转型、文旅融合,串珠成链构建水资源丰富、水景观怡人、水经济繁荣的品质陈村,为顺德全面打造美丽中国示范标杆贡献力量。”霍茂昌说。

【南方日报记者】蓝志凌

【图片】陈村镇宣办供图

编辑 陈禧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