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生态空间相连成网|融合先锋⑤

南方+

1

8月31日,佛山市南海区最大的儿童公园——桂城儿童公园开门迎客,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游玩。通过深入实施“公园城市”战略,如今在南海开窗见绿、出门进园正成为常态,城乡面貌不断焕新。作为中心城区,桂城街道预计到2025年,将建设不少于350个公园,其中200个为社区体育公园,加快建设“10分钟体育休闲生活圈”。

城乡环境的不断优化,得益于南海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大力推动一批建设用地复垦复绿,实现生态空间织网成片,同时通过环境整治提升,重现岭南水乡风貌,重塑生态空间格局。

数据显示,自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以来,南海共腾退低效建设用地复垦复绿1132.5亩,累计建成截污管网2578公里,实现自然村截污全覆盖;实施8个万亩和5个千亩公园建设行动、河心岛生态修复工程和城市公园计划,城乡宜居水平进一步提升。

通过推动一批公园建设,开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南海常态。桂城宣办供图

通过推动一批公园建设,开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南海常态。桂城宣办供图

加快腾退低效建设用地

生态空间加速重构

如今迈步在南海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东平水道和南沙涌静静流淌,滩涂绵延、碧道蜿蜒、满眼翠绿,吸引不少周边市民前来休憩游玩。作为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低效建设用地腾退并复垦复绿的示范项目之一,过去几年,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一轮华丽蝶变。

位于丹灶镇东部的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接近2.3万亩,湿地率达95.83%,几年前,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区域还散布着化工厂、铝材厂、五金厂、仓库、堆场等建筑。2017年,金沙岛获批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在省、市、区的支持下,丹灶花大力气腾退工业土地,并在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去年11月,南海区全面打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攻坚战,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项目被确立为南海区低效建设用地腾退的示范项目之一,全面推进复垦复绿。今年上半年,丹灶已启动腾退低效建设用地并复垦复绿263亩,包括湿地公园生态修复157亩,东联渡口所拆旧复垦106亩,为下阶段公园的全面改造提升奠定基础。

未来,金沙岛将围绕“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的总体定位,通过岛外生态湿地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文旅项目开发、环境全面整治提升、沿线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等方式,将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人文旅游三者有机结合,打造国家级生态名片。

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的变化,是南海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塑生态空间,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缩影。

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环境不断跃升。丹灶宣办供图

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环境不断跃升。丹灶宣办供图

自城市融合实验区建设以来,南海区以国土空间规划“四集中”战略为引领,通过引导零碎生态用地向水边、山边和林边连片集中,腾退生态保护红线内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设用地,在全区范围掀起一轮生态空间重塑的热潮。

9月26日,大沥镇开展河涌沿岸“四乱”综合整治,共出动执法及作业人员60人,出动挖掘机、铲车等作业车辆和工具一大批,整治河岸线约250米,清拆四乱面积约3600平方米,对白沙社区白沙涌陈溪村段“四乱”问题实施集中清拆。接下来还将完善截污工程和岸线整治提升,逐步在河岸修筑护栏,改善河岸环境。

数据显示,自城乡融合实验区建设以来,南海共完成建设用地复垦复绿1132.5亩,有力推动了生态空间相连成网。

打造世界级生态水脉

重现岭南水乡风貌

在加强生态空间重塑的同时,南海还致力推动环境治理,重现岭南水乡风貌。

6月1日,里水镇举办里水河流域治理项目运营移交仪式,作为南海区首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里水河流域治理项目由建设转入运营。

为了保护水环境,2017年以来,里水镇启动实施里水河流域治理项目,系统治理里水居民的母亲河。里水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金额大,治理范围广。项目建设总投资23亿元,工程实施范围为西南涌以南、水口大闸以北、佛山一环东线以西的里水河流域,流域面积为66平方公里,涉及的主要河涌包括3条主干涌、8条支干涌及82条支涌,共93条内河涌,流域涉及19个行政村(社区),覆盖人口约18万人。项目子项工程共177个,建设内容包括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智慧管理四大部分。

经过四年的综合治理,里水河综合污染指数逐年下降,流域内10条城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2021年,里水河水质监测均值达到了地表V类水标准,今年1-4月水质监测结果均达标。目前,里水河流域治理重点逐渐从主干河涌延伸至支毛涌和微小水体。

根据统计,自实验区建设以来,南海不断提升优化水环境,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全面达标,7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考核全面达标。

与此同时,南海还通过实施8个万亩和5个千亩公园建设行动、河心岛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实施“名企百园”计划,保护和修复极其宝贵的生态用地,建设都市“绿肺”,城乡宜居水平进一步提升。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一个世界级生态蓝图在南海徐徐展开。3月29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水脉规划在南海西樵重磅发布,项目沿着桑园围58公里主航道规划面积达16.29平方公里,将以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愿景,按照世界水准、国内创新,建设打造国际文旅度假胜地。

桑园围水脉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沿线分布有湖泊湿地、农田基塘、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形成了依水而生的岭南渔耕社会、高效互联的广府商贸网络以及兼容并蓄的思想创新体系等主要文化特征。

围绕着打造“国际文旅度假胜地”的一大定位,桑园围水脉将以“全生态的生境公园”与“最岭南的水乡生活”为理念,系统构建水脉互通“两江一山”的生态网络,链接西樵山、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渔耕粤韵、仙湖、翰林湖、丹灶千亩田园、九江外滩、西岸森林公园等区域生态节点,融入“一山两江三岛”的区域山水格局。

【撰文】孙景锋

编辑 朱苏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