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通过,佛山再有13家企业拟通过遴选,其中7家为南海区企业,超过一半。至此,佛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47家,南海区有19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记者对南海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梳理发现,它们主要集中在桂城和狮山两个镇街。从行业属性来看,这些“小巨人”主要分布在高端装备制造业、软件与信息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汽车产业、前沿新材料产业和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批“小巨人”名单当中,安全应急和环保产业可谓异军突起。
制造业领衔“两高四新”产业崛起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领军者和佼佼者,也是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于产业链关键环节、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9月19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自2019年培育工作开展以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累计8997家,其中,第一批复核通过155家,第二批认定通过1584家,第三批认定通过2930家,第四批认定通过4328家。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可以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从目前南海上榜的19家企业来看,约五成企业都属于制造业范畴,制造业仍旧是南海企业的“家底”。但与此同时,软件信息技术、前沿新材料和环保等“两高四新”产业快速崛起,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新动能”。
梳理可以发现,19家企业当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星联精密、伟邦科技等企业为代表;软件与信息产业则包括天波信息、智科电子和广宇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智能机器人产业则主要是华数机器人和汇博机器人;安全应急和环保产业异军突起,包括长天思源、玉凰生态、柯内特环境等都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诺普材料和创兴精密等前沿新材料企业也是突围而出。
广州沙河涌项目经玉凰生态治理后的效果。
这也与南海的产业结构相吻合。南海因制造业而兴,制造业是南海发展的根和魂。今年上半年,南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3.17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在具体产业优势上,南海拥有13个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2954家。
近年来,南海提出打造“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两高四新”引进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根植性强的大项目,推动“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0%。而这也正好解释了目前南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当中涌现出一批信息产业、新材料和环保领域企业。
近六成企业为隐形冠军企业
作为优质中小企业的排头兵,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直在细分领域里深耕,他们在产业链上可能并不特别起眼,但却不可或缺,甚至举足轻重。
诺普材料董事长王乃千告诉记者说,企业依托自主开发的制备方法——化学包覆法,生产出性能优良的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目前已经成功打入施耐德、ABB、泰科、三友继电器等知名电气设备企业供应链。
“行业里有很多用其他工艺生产的银氧化锡,但是我们产品的加工性能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产品寿命是其他工艺方法的三倍还高。”王乃千说。
一个细节是,在19家上榜企业里面,有11家是南海制造业全国隐形冠军企业,他们都是相关细分领域里面的龙头企业。
比如,星联精密的吹瓶模具和注坯模具产品,在全球高端饮料包装市场分别占据20%和15%的市场份额,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星联精密单项冠军产品吹瓶模具。企业供图
智科电子生产的空调控制器和热泵智能控制器等产品广泛应用在包括泳池设备、烘干设备、地暖等领域,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专注于水质改善相关菌剂、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运营服务的玉凰生态累计完成173条流动水体的原位修复服务,生态平衡生物修复法治理水体细分领域市占率全国前三。
可以说,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背后透露的正是南海高质量发展的升级密码。
近年来,南海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对于一些处于细分领域的“小升规”企业,通过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化培育体系,大力支持它们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链接
南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佛山市新飞卫生材料有限公司
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广东伟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精迅里亚特种线材有限公司
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
佛山希望数码印刷设备有限公司
佛山登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智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佛山市诺普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南华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天波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长天思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佛山市玉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瑞洲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高而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创兴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日报记者】李慧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