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星地图上俯瞰,佛山顺德的大地上河道纵横交错。与其说顺德的土地被水流分成一块一块,不如说顺德本就生长在水中。
2021年以来,顺德启动“以水兴城”战略,在全区打响治水大会战。与过往常见着眼于水本身的治理模式不同,顺德这一次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汲取古人智慧,从河道与陆地、自然与人文的交互着眼,创造性地采取了“联围治水”的新模式。
在新模式下,顺德以贯穿境内的多条主河道为界,将全域划分为七大联围。这不仅是划分七个治水的“战场”,走出一条治水的新路,更是以水为脉再造城市格局、重焕城市生命力的新开始。
顺德以围为单位,将涉及全区12个堤围的区域分为七大联围。
千年“联围”的新内涵:
从征服自然到调整人的行为
“联围治理应该是顺德的首创。”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局长、区以水兴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黎景带说,通过一个联围系统治理,才能治标、治本,是实现水环境目标最实在方式。
如果在搜索引擎中键入“联围治理”“联围治水”,弹出来的页面几乎全是顺德治水。要理解这个新的名词,首先要知道何为“联围”。理解了何为“联围”,也明白了顺德城市生命力的所在。
经常到顺德的人,一定对纵横在城市乡间的河涌印象深刻。顺德水域面积占全域面积1/3,全市有河长的河流2189条,顺德就有940条,占比43%。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包括顺德在内,珠三角地区许多古村落的历史只能上溯到唐代。因为在唐代以前,这里还是水陆交杂、滩涂众多的地带。唐代之后,随着海岸线进一步南移,加上中原人大规模南迁,这里的开发进程加快。
从宋代开始,顺德和周边地区逐步大规模修建堤围,用于防洪、灌溉等。最早也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涉及顺德西部的樵桑联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是其中一部分。珠江作为自然的肌理,其支流在事实上将顺德分成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岛屿”,每个“岛”环绕一圈“联围”,形成独立的引水排水单元。
这些“联围”本身虽不起眼,却是人类文化与自然造化的交会处。“围”之内是繁华的城乡和可利用的支涌,之外是浩荡甚至可怖的江水。翻一翻《顺德县志》就能发现,顺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水而居、人水共生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患已经不再是影响顺德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过去“战天斗地”的治水经验显然跟当下的问题不符。
如果说过去治水是战胜自然、化水害为水利,那么今天的治水更多是战胜自我,“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刘智勇表示,顺德城市品质不高是干部群众和企业家一致强烈反映的问题,水则是影响顺德城市品质的重要因素。
尽管如此,联围治理的思维模式仍然值得“复制”。去年以来,顺德以围为单位,将涉及全区12个堤围的区域分为七大联围,将流域涉及的所有主支涌、上下游、左右岸大小河涌一并治理。
“联围是顺德系统治水最好的选择。”黎景带说。
万亿强区的新格局:
以水为脉再现“田园牧歌式”城市
今天的顺德,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城市发展的水平,是决定顺德能够多快再造一个万亿产值,并且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这需要再度重视水的力量。
如果说水曾经在顺德历史的大部分时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格局被打破,水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曾经降低。但是现在,过去的“沿路发展”,要向“沿水发展”转折。高品质的水、河流对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乐意向水边集聚,享受“开窗见绿”的工作生活。刘智勇提出,要科学规划未来城市空间格局,以水为脉开展城市重塑,实现以水美城、水城共融。
治城先治水,治水先治围。联围治理正是以水为脉开展城市重塑的关键一步。以作为试点的陈村镇为例,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模式以联围为一个治水单元,将其内部所有与水环境有关的自然、人工要素看作相互关联的系统,根据城市水循环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环节进行专门治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治水体系。
在联围治理模式下,顺德以水兴城的治水策略跟以往的水环境治理相比,实现了许多更加积极的具体变化。
首先就是从工程思维到系统思维。以前治水,一做截污工程,二做管网建设,这就是工程思维。以联围为中心,顺德系统推进上下游、主支涌、岸上岸下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同时,过去基层对治水的目标性和可达性关注不够。例如上级要求今年要建300公里管网,就拼命做300公里管网,但是对目的不清楚。此外,原有的分条块、分部门的“九龙治水”模式,变为了实行大兵团作战,一盘棋治水。
为推进联围治理,顺德着重在制度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创新实施摸排、工可、初勘、初设、信息化服务等前期工作合并招标,在摸排、勘察、设计方案、造价、整个施工的过程中采用全过程咨询,创新“EPC+O”即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采用“专项债+基金”模式等。
在总结试点联围工程项目的基础上,顺德将稳步推进其他联围的水体整治工作。
随着七大联围治理的持续推进,水清岸绿将成为顺德最基本的常态。原先由多条“主干道路”串联、分块的城市格局,将化为由多条“主河道”为脉络的新格局。按照计划,顺德将以水为媒,把山林、水体、田园、湿地、绿道等生态资源串珠成链、连为一体,构建四条贯穿东西的生态连绵带,使之成为“田园牧歌式”的城市美景。
一幅新的顺德图景,画布已经展开。
【南方日报记者】熊程 蓝志凌
【统筹】蒋晓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