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
种地里的菠菜一年也就种个4茬
而日前
江苏南京的宋娜和丈夫
耗时三年自主研发出
全自动育苗箱和自然光型植物工厂
让菠菜一年长22茬
并且可放心食用
宋娜介绍
植物工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现代化育苗
二是未来谁种地
目前
植物工厂种植60余种叶菜
蔬菜发芽率达到95%
工厂辐射18个城市
宋娜表示,
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
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农业产业
世农君只想说,
进大厂我只进植物工厂!
脑洞大开,把植物种在架子上
植物工厂(plant factory)最早由丹麦提出
由日本发扬光大(毕竟日本耕地面积小)
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
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
生长在工厂内的植物
“衣食无忧”
自然环境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计算机照料着它们的生活
包括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以及营养液等
植物工厂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省人力
以宋娜的工厂为例,日常养护只需2人
二是省空间
高大的栽培架
清澈的培养液
在植物工厂里,植物能“种上天”
植物栽培架可设置在10层以上
这与植物工厂建设的初衷息息相关——
充分利用空间,减少占地面积
在日本
1个10层的植物工厂
每年叶菜生产能力大约是露地栽培的90倍
销售量约117倍
1957年,世界上第一家植物工厂诞生在丹麦
1964年,奥地利开始试验塔式植物工厂(高30米、面积5000平方米)
1971年,丹麦建成绿叶菜工厂
1974年,日本建成一座电子计算机调控的花卉蔬菜工厂
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发人工光型密闭式植物工厂
2009年,国内第一例以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植物工厂”研发成功
目前,我国人工光植物工厂总数已达100座左右
成为数量仅次于日本的植物工厂发展大国
科技满满,植物生长周期短
没有阳光?
不慌!
植物工厂有自己的“小太阳”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
针对不同作物对光环境的需求
在植物工厂中进行人工光源的组合
从光谱、光强、光周期等方面进行模拟
为植物定制专属的光配方
满足植物对光照的需求
这么大的工厂
生长环境如何监测?
这么高的架子,浇水不会很难?
当然不会!
电子传感器、物联网系统……
高科技产品组成了植物工厂的神经网络
计算机化身“智能农民”(不睡觉的那种~)
极大减轻了人力的使用和工厂运作的负担
在营养方面
蔬菜生长在专门的栽培模组内
依靠不断输送的营养液快速生长繁育
在科技的辅助下
植物工厂的植物生长周期缩短
既节省成本,更提升产值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杨其长介绍
在大田环境下
水稻从育秧到收获需要120天-160天时间
在植物工厂环境下
从播种到收获大概仅需60天的时间
口感、品质在通过检测后
与大田环境下并没有差距
走向未来,降低成本摆在首位
植物工厂这么厉害
是不是谁都能做?
答案是否定的
在高科技之下
植物工厂的普及面临
高昂的建造成本+运营成本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绍华表示
植物工厂必须具备三大特征:
房子里种庄稼,温室不算
人工光源,自然光不算
多层栽培,生产环境和条件都由人工控制
例如
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工厂
每平方米成本在15000—20000元之间
其中,成本最高的当属光源
《植物工厂系统与实践》一书介绍
尤其完全采用LED光源的植物工厂
LED费用≈1/2设备总成本
一个10000平方米的、高4-5米的人工光植物工厂
一年耗电量能达到1300万度以上
此外
电费、各种材料费、物资运输费……
因此,植物工厂的普及
必须突破成本之困
目前,有关行业人士提出了不少解决方向
主要包括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利用低谷电
必要的节约用电措施
探索清洁能源
(《火星救援》剧照,主角马克在火星上种植土豆)
尽管面临瓶颈
但植物工厂不限地点、无休生产的运作模式
依然为解决全球人口的吃饭问题
提供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记者】陈地杰
【来源】世农之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