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国产剧相当给力啊。
潘粤明、张雨绮和姜超组成的“铁三角”回归,《昆仑神宫》首播即拿下豆瓣8.3的高分。
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则在开播当天拿下六网收视第一,剧中对“辱母杀人案”“江歌遇害案”等真实案件的还原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而去年出圈的高分剧集《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导演李漠也带着自己的新作品来了,这次他触碰的是国人都很忌讳的殡葬题材——
三悦有了新工作
虽然这部剧与朱一龙主演的《人生大事》聚焦的都是殡葬行业,但两者的完全不同。
《人生大事》是用幽默和浪漫消解死亡,最终落在了亲情上,是把死亡这件事重重地拿起,轻轻地放下,而《三悦有了新工作》是彻底地直面死亡。
虽然话题很严肃,但是又会用笑点消解沉重感,不会让人过于压抑。
整部剧的风格比较像日剧,有点丧丧的又有点治愈,如果找对标的话,有点像《入殓师》和《我的事说来话长》的结合体。
不一样的国产剧女主
大家都知道国产剧的主角大多都是精英阶层,住在高级公寓里、每天妆容精致走路带风,随随便便一谈都是上千万的单子,即使主角的设定是穷人却依然能住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而《三悦有了新工作》中的女主的设定是个“废柴”。
三悦(周依然 饰)是个95后,毕业后一直在家里待着,每天邋里邋遢地躺在床上刷手机,吃完的泡面连汤都不知道倒掉,全堆在房间里。
虽然是“啃老族”,但她和《我的事说来话长》的主角一样没有任何啃老的心虚,反而浑身是刺,怼起人来一点都不含糊。
妈妈(张棪琰 饰)喊她吃饭,她理都不理,边刷手机边哈哈大笑。
看不惯她无所事事的样子,妈妈火冒三丈地骂她:“天天刷这破手机,我就不明白了这手机到底是能让你长一斤肉呢,还是让你挣一分钱呢?”
而三悦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嘲讽妈妈的男友是“老白脸”,五十多岁的人头顶连片瓦都没有,还说妈妈嫁给他就是往火坑里跳。
妈妈一气之下扇了她一巴掌,三悦头也不回的出了家门。
刚走出家门的三悦还以为妈妈会给自己台阶下,结果妈妈把她的东西从窗户扔出来,让她“有本事就别回来,死也死在外头”。
然后,三悦就坐在了天桥上,企图自杀。
她觉得妈妈从来就没有爱过她,她大学毕业后连着被三家剧院拒绝,妈妈非但没有安慰,还骂她蠢,脑子不好使脾气还差,成天哭丧着脸也不知道冲人笑一个,活该选不上。
大姨(郭柯宇 饰)让她暂时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又把她“骗”去殡仪馆做遗体化妆师工作。
当三悦发现大姨给她介绍的工作是在殡仪馆时,她扭头就走,但是听到可以让开婚纱店的妈妈生气时,她立马跑着进了殡仪馆。
因为一次争吵,啃老一年的三悦从家里走了出来,又因为想惹妈妈生气,她选择接受殡仪馆的工作。
三悦与妈妈之间的关系也是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无法正常沟通也无法直接地表达爱,说话时必须夹枪带棒才行,最终由亲人变成了仇人。
从排斥到接受
我们的社会语境里一直对死亡讳莫如深,对殡葬行业也很排斥,明明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殡葬行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大家始终带着偏见。
三悦的同事打车去殡仪馆上班会被拒载,去相亲要说自己是化妆师,不敢说是遗体化妆师。
另一位同事,在外面做兼职被领导发现主业是在殡仪馆工作,立马炒了她。
面对诸多偏见,她们不得不总结出一套应对话术:
别问,问就是服务业。
三悦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既是偏见的施事者,也是偏见的承受者。
她第一次跟着做殡葬工作的大姨收拾尸体时直接吐了,大姨给她递水她也不敢接,直到大姨说洗过手了,她才接过来。
开始在殡仪馆做遗体化妆师时,她被呕吐、失眠、恶梦、食欲不振等缠绕着,也没有真正的尊重死亡,还挂反了两位往生者的名牌,差点酿成大祸。但是在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之后,她开始有了变化。
三悦遇到的第一位往生者是秦伟。
癌症晚期的秦伟是来给殡仪馆拍纪录片的,顺便提前体验死亡。
秦伟为自己选了最便宜的骨灰盒,又选了离二姐最近的墓地,因为当年父母为了他,弃养了二姐,他希望父母可以弥补一下。
他离开时,给三悦留下了一封信和一条狗,希望狗能成为三悦的牵绊,陪着她活下去。
之后,三悦又遇到了和三个单身姐妹互助养老的往生者,不需要告别仪式,只希望化个漂亮的妆体面地离开。
还有上一秒在努力工作的人,下一秒就再也醒不过来,只能在死后才盖上父母为他做的棉被。
在这一场场的死亡中,有生者的遗憾和难过,也有往生者无常的命运,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都不知道。
曾经浑身是刺,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的三悦开始发生变化,会认同师傅的批评,会认真的向往生者鞠躬,也会尽力满足生者的心愿,曾经想自杀的她也渐渐体会到活着还是不错的。
说实话,难得看到这样一部直面死亡而不是回避的剧,让观众真正地走进每一场死亡,在其中看到人性的暖和冷,也从蛮横到不讲一丝道理的死亡中寻找到活的意义。
相比其它悬浮的职场剧和女性剧,这部剧才是当下年轻人需要的好作品。
导演李漠在豆瓣上分享自己创作初衷,说朋友在读高中的妹妹,厌学、逃学,长达数月之久,不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校园霸凌也不是因为成绩差,就是想躺平,这让他困惑了很久。
后来他发现有很多年轻人都有这样的心态,觉得一切都“不值得”、“没必要”、“为什么”。他没有办法给出建议,也找不到理由让大家从床上站起来去面对需要努力、拼搏、妥协、辛苦付出才能收获的现实生活。
大概就像乔斯坦·贾德在《苏菲的世界》中所写的那样,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
我们忌讳的死亡,其实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正如导演李漠在最后总结道,“当我们了解死亡是什么的时候,你就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或许,也就找到了,让我们从躺平中重新振作起来的原因。”
但愿大家能早一点消除对死亡以及殡葬业的偏见~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