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志愿电话大使:初老服务老老,陪煲“电话粥”帮解困难

南方都市报
+订阅

“您最近身体怎样?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每个月,来自广州越秀区北京街社区的独居、低保和残障老人,都能接到一个贴心的问候电话。打电话者是与他们年龄相差无几的老年志愿者,老人们面临的难题被一一记录,由志愿者转交社区给予解决。


一根电话线,搭起“连心桥”。据了解,北京街广卫社工服务站启用“电话大使”志愿服务9年,采用“初老服务老老”模式,让退休不久的老人发挥余热服务耄耋老人,为困难长者们提供电话聊天的志愿服务,9年来共服务近600名老人。

这群“电话大使”扮演倾听角色

9月20日早上,在广卫社工服务站的会客室,75岁的区群和65岁的欧阳丽萍轮流煲起“电话粥”。

欧阳丽萍面前小圆桌摆着电话大使的档案本,包含她负责的10个服务对象名单,每次通话后需记录下对方身体情况、日常活动安排、与社群联系等。为此她特意戴上随身携带的老花镜,仔细翻阅。服务的老人们大多行动不便,接电话时长会久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每拨出一通电话后,欧阳丽萍不厌其烦等待电话提示音重复一遍又一遍,直到对方接听。

“最近身体如何?”患皮肤病的阿姨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向欧阳丽萍吐着苦水说,浑身痒得不行。欧阳丽萍安慰道,“不要烦恼,远离过敏源,吃清淡的,今天也要开心点……”

社区年过八旬的刘姨最近摔了一跤,正在休养恢复中。区群致电问候,对方笑着说“可以扔掉拐杖”,区群忍不住为她开心,声音高亢起来,“这是好消息!”“祝你身体健康!”

不足10分钟的通话过程中,两名电话大使,更多扮演着倾听的角色,不时在档案本上沙沙地记录。

初老记下老老心愿 交由社工跟进

一通电话,几句寒暄,为老人驱散孤独的同时,也送去暖意和关怀。

作为电话大使志愿团队的骨干成员,区群和欧阳丽萍有六七年的志愿服务时长。每月雷打不动抽半天时间,为10名服务对象挨个打电话陪聊天。

这通暖心的问候电话,帮服务对象和社区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初老”记录下“老老”的实际困难,上报社区助力解决,也利用同龄人更好沟通的优势,为其做好心理疏导。

每个电话大使从事志愿服务的初衷不尽相同。区群毫不讳言,自己加入团队带着“私心”。她听社工提及“时间银行”,自己的志愿服务时被记录下,将来自己需要志愿者服务时,可以进行兑换。“现在我给他们打电话,将来有一天其他人会给我打电话!”憧憬着这一幕,区群的眉眼笑弯了。对她而言,子女有家庭和事业要奔波忙碌,无暇探望关心老人,社区对老人的关心显得额外重要。

未婚的孤寡老伯长期独居在家,瘫痪的阿婆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每个电话背后都藏着心酸的故事和人生百态,电话大使在电话里能做的有限,“只能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家中添置平安钟、有志愿者陪诊、外出晒太阳……一个个简单朴实的心愿,却让老人们企盼已久。

偶有调皮的老人在电话里捣乱。比如有老伯半开玩笑地说“我缺钱,能帮我解决吗?”区群听完并不恼,一本正经地说,“好的,那我先复述一遍你的要求再记录下来,请听好了……”见区群要记录,老伯慌忙挂断了电话。还有老人冷嘲热讽,“陪我聊天、探访我有什么用?不如帮我搞下卫生。”电话大使不卑不亢告诉他,自己也是退休老人,搞卫生身体不便,可以帮他推荐钟点工,或是符合要求向社区申请上门的保洁服务。

抗癌经历让她们成为患难之交

尽管没有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电话大使们利用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智慧,充当起服务对象的心理咨询师。

相似的人生经历是双方沟通中的催化剂。曾经,一名六旬阿姨患癌后不愿理睬志愿者,“很多人尝试沟通,她都不理”,欧阳丽萍当时也在抗癌,同病相怜的经历让阿姨放下戒备,向其打开心扉。阿姨没有子女,和丈夫同住,两人都不懂用手机挂号。得知此事后,欧阳丽萍让她来社工站,手把手教她,并分享自己的看病经验。如今6年过去,两人携手抗癌成功,在生活中也成为患难之交,经常煲电话粥。

和事佬也是电话大使常扮演的角色。一位老人气鼓鼓地说,和儿子吵架被指着鼻子骂,“让我去死”。区群问这种情况是否经常发生,听说只有这一次时,“手心手背都是肉。”她耐心劝导,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会犯错,何况普通人,偶尔犯错可以理解,“你原谅他一次吧。”原本怒气冲天的老人,被区群劝得消气了,在电话那头,老人爽朗的笑声又重新响起。

每月一次畅所欲言的电话之约,将电话大使积极乐观的情绪传递出去,亦散发浓浓的温情。不少老人总是好奇电话大使的现实模样,有的来社工站慕名拜访,有的相约去饮茶逛街,将电话里的情缘延伸至生活中。

一年又一年,春去秋来,电话大使的服务对象名单在不断变更。上个月才通电话的老人,这个月打去被告知“人走了”。命运的无常让人唏嘘,而身为同龄人更能坦然面对生死。“这是自然规律”“人生就是这样,早晚有这一天”,来不及沉湎悲痛,电话大使们又要忙着给下一个服务对象打电话。

“帮到别人自己也开心”

欧阳丽萍坦言,她和老人们原本是住同一社区的街坊,电话大使只是牵线搭桥,让彼此有相识的机会,她打心眼把他们视作“老友记”。服务的老人大多行动不便,交友圈窄。每次电话末尾,她都会热情邀约对方,“有空来社工站玩,有手工课、声乐课等好多课!”

“一个小小的电话,帮到别人自己也开心。”区群感慨,将心比心,希望人到暮年的自己,将来行动不便,也能接到来自其他志愿者的问候电话,将电话大使志愿精神传承下去。

作为电话大使的服务对象刘姨表示,患病多年后,心情抑郁,已丧失与人聊天的愉悦心情,电话大使坚持定期打电话来问候,让她深为感动。

广卫社工站:

呼吁更多初老志愿者加入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据测算, 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近年来,民政部积极顺应广大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的愿望,不断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中心向居家社区倾斜。

北京街广卫社工服务站社工陈嘉颖表示,电话大使项目采用以老帮老的模式,主要考虑到同龄老人电话聊天有共同话题,配备档案本让服务具延续性,“上个月老人说腿痛,这个月会问腿怎么样”。收集到老人的心愿后,社工会第一时间跟进,填写表格递交给相关机构申请,老人提出大部分的合理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她强调,电话大使项目发展至今有7年,供求关系并不平衡,有服务需求的老人不断增加,以北京街为例,孤寡独居长者约300多人,且不包括身体虚弱、无法出门的老人,15人团队的电话大使能覆盖的群体大约不足300人,“缺口很大”,她呼吁更多初老志愿者加入团队。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杨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