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 余凌曲 东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杨博光 知名财经评论家 谭浩俊
近期,随着美联储超预期加息,A股再次迎来调整。纵观今年以来A股走势,从年初开始便呈现震荡向下走势,市场人气低迷。但在新股发行市场,却呈现另一番景象。今年1-8月,A股共有254家新上市企业,从数量上看,新上市企业比去年同期减少104家。不过,募资额合计达4230.8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15%,平均募资额同比增长76.35%。
根据安永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球的30%和53%,其中上交所筹资额位列全球第一,深交所IPO数量领先全球。从首发市盈率来看,上半年A股新股首发市盈率高达48.17倍,而去年同期的数据是25.84倍。
市场遇冷,新股数量下降,但募资额却大幅增长。这一切,对东莞的新上市公司目标是否会有影响?本期“三人行”,本报邀请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东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博光、知名财经评论家谭浩俊就目前A股新股发行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新股发行更关注质量提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记者:今年1-8月新股发行数量同比减少,是否受A股低迷环境影响?
余凌曲:新股发行是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今年新股首发市盈率保持较高水平,说明新股发行数量减少主要是供给因素在主导。
具体来说,注册制下企业上市的难度降低了,优秀企业可以选择更好的时机实现上市。在当前疫情对经济影响仍然突出的形势下,企业融资意愿、扩张动机有所降低,同时也希望在经济转暖、财务条件更好的时候实现上市公司身份转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拖慢融资上市进度。
杨博光:年初至今,新股发行数量同比减少,在于美联储加快加息步伐,海外经济体多选择紧随加息以应对高通胀和预防资本外流。面对资金成本上行传导致全球需求预期下行,企业利润、成长性、未来现金流折现等因素,使得风险资产估值调整,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IPO决策,并影响外围市场IPO发展。
目前,中国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球的30%和53%,上交所筹资额位列全球第一,深交所IPO数量领先全球。从募集资金额视角看,年内IPO募集金额实现了同比正增长,说明中国资本市场IPO融资服务实体的功能和产业发展需求未受海外情绪冲击,并且首发市盈率高于去年同期,说明在利率下行趋势、无风险收益率下行、资金供给方对于产业升级发展的核心方向高度认同、成长型估值对标外围的优势等,均带给中国IPO市场募集与发行活力。
其他证明市场活力的对标方式,可以从近期股票型ETF规模逆势增长得知。根据wind数据统计及测算,9月1日至9月22日,股票型ETF净申购规模达288亿元,为年内第三高的净申购月份。年内净申购规模靠前月份为今年1月和4月,金额分别是458亿元、577亿元,对标1月和4月均为今年行情阶段性低点,ETF资金风格偏逆向交易,表现为越跌越买。ETF作为以机构为主的长期资金的参与度佐证,在发行量同比减少、关注与质量提高的情况下,我深信随着市场情绪修复,预计今年新股发行动力将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谭浩俊:新股发行的数量减少肯定与市场的低迷有很大关系,如果市场过于低迷的话,再发行新股很有可能让市场更加低迷。目前新发行的股票,60%都是破发的,就是说,如果每一次的新股发行,破发的比例过高的话,对市场的信心,投资者的信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市场低迷时,有意降低了新股发行速度,这也导致了新股在数量上同比少了一些。
“询价新规”下,新股定价将日渐市场化
记者:对于募资额以及新股首发市盈率的增长,市场有声音认为,这体现了新上市企业在质量上更加出色。也有声音认为,目前新股询价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导致了不少新股上市即破发的问题。哪种因素影响更大?
余凌曲:注册制下,市场预期是决定新股定价的首要因素。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越来越向新经济倾斜,电子、通信、医药生物等行业占据新股上市主导地位。而这一类新经济增速更快,市场空间广阔,给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预期,推动了新股首发市盈率及募资额的持续增长。不少新股上市即破发,更多与外部环境有关,应当不会成为持续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
杨博光:机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守门人”作用,从源头把关,甄别优质企业,其中市盈率的高低攸关市场对于上市企业的质量关注度。2022年上半年新股发行市盈率高达48.17倍,而去年同期的数据是25.84倍。与整体行业估值相比,今年上半年新股中市盈率高于行业平均估值占比达到60%,而去年同期占比仅5%。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创新型经济公司占比提升,说明企业质量提升。另外,自“询价新规”实行起,完善市场机制,在市场化定价机制下,网下投资者在询价过程中的报价行为取决于价值判断,迈向成熟的市场环境,各方资金博弈将利于未来新股定价更趋于理性。
展望未来,在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及“询价新规”规范下,A股市场新股定价将会日渐市场化。当前A股的新股破发率主要受市场流动性以及风险偏好影响,当流动性较为充裕,且市场趋于稳定向好时,破发潮将告一段落。另一方面,抛开市场风险偏好影响,当前破发潮主因是投资者给予上市公司差异的估值评价,当一系列上市公司经历破发,募集资金不及预期后,行业的竞争将朝向真实报价者倾移,潜在业务量减少之后,或能引导业务逐步理性,在相同行业普遍估值与成熟市场相近,资金期望报酬率稳健,破发便不再是长期投资考虑的要素。
谭浩俊: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的数量尽管减少,但是企业融资规模有了比较大的一些提升,一些大型的企业也进入A股来募资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募资额会出现比较大的一个增长。
第二,中概股的回归也带来一些新的机遇。比如三大通信企业等,这些原本就是规模比较大的中概股企业,回归以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募资金额。
第三,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在提升。尽管上市门槛没有提高,但是对企业的监管要求提高了。这导致原来那些规模不是很大、效益不是很好的企业,没法滥竽充数去上市,进而腾出空间,让质量较好的企业进入IPO市场,这些企业往往规模也相对较大一些。
第四,就是国企改革。一些国企整体上市,国有企业上市的数量增加了,国有企业规模比较大,也带来了募资额的增长。
A股新股发行将常态化,发行节奏不会出现较大变化
记者:目前,包括东莞在内,不少国内经济大市都提出了新上市公司数量目标。根据今年发行节奏,A股扩容节奏是否会出现较大变化?
余凌曲:A股新股发行常态化,是我国推进注册制改革的既定目标之一,应不会出现较大变化。包括东莞在内的经济大市,应抓住机遇,坚定不移推进优秀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加快发展壮大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杨博光:IPO作为金融体系中重要融资手段之一,受经济周期、货币周期波动影响在所难免。随着欧美发达经济体通胀的“高烧不退”,美元流动性急剧收紧,全球经济正面临增长放缓的考验。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逐步从宽货币走向宽信用。
从社会资产负债表视角看,资产端方面,今年以来,新增社融中,政府债券增量明显,源于稳增长政策支持下专项债靠前发行。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均属直接融资方式,但其参与投资的主体大相径庭,债券投资者较大比例集中于金融部门,股权投资者则多集中在企业与居民部门,易于形成的现象是前者对狭义流动性敏感,后者对广义流动性敏感,即信用周期进程影响着A股扩容节奏。负债端方面,随着募集资金到位,基建项目加快落地并形成实物工作,项目配套融资需求提升带动8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显著回升,居民短期贷款回升。同时,8月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政府存款减少,企业存款和居民存款增加,M2同比增幅扩大,说明信用从政府部门传导至实体,广义流动性有所改善。
随着信用周期向前推进、广义流动性改善,叠加各地对企业IPO的重视,深信A股未来将涌现越来越多的优秀公司,给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成果的通道,同时助力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谭浩俊:当前,包括东莞在内的很多城市,都提出要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希望加快企业上市进度,这很正常。在目前融资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之下,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能大幅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上市后对企业的市场形象和行为规范将提出更高要求,能够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地方重视上市公司,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地方,把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当做政绩,这个情况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把它当作主要目标。政府的目标还是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促进企业更加规范有序。同时,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这是比较好的方式。
来源:东莞时间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