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维
“绿豆汤里无绿豆,恰似老婆饼里没老婆!”近日,有人晒出一款绿豆汤饮料的配料表,表中成分只有水、添加剂和香精,引发网友开启“群嘲模式”。
有一说一,这样的类比还是“客气”了些。老婆饼里没老婆,夫妻肺片没夫妻,菠萝包里没菠萝,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没有绿豆的绿豆汤,实在是挑战常识。
商家解释称,这款绿豆汤属于风味饮料,绿豆口味主要来源于食用香精。翻译一下就是:只是让你们体会一下绿豆味道,没说这里有绿豆。听起来还真有点绕口令的味道,就问你晕不晕?
根据国家标准《饮料通则》,风味饮料不加绿豆符合规定。问题是,外包装上的绿豆汤如此明显,风味饮料的标识藏得又那么深,这要是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岂不是连饮料都不能愉快地喝了?
“风味饮料”包装成“绿豆汤”,类似的文字游戏并不鲜见:“0糖”不是无糖,而是不含蔗糖;“食品级”化妆品不是真的能入嘴,“认真你就输了”;强调自家产品“纯天然”,其实就没有天然的……不过,商家偷换概念的手段也有高下之分,据济南时报报道,近日有男子网购“薄荷叶”,结果收到了“薄”的荷叶。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竟被人用这样的方式打开,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表示商品的性能、功能等信息应当准确、清楚、明白。无论穿了什么马甲,风味饮料还是风味饮料。跟消费者玩躲猫猫、打擦边球,商家丢掉了风度,那瓶香精勾兑出来的绿豆汤,瞬间也不香了。
话说回来,既然饮料中都没绿豆,那清凉消暑又从何谈起?被这么悄无声息地“刺”了一下,消费者的心倒是拨凉拔凉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