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工业遗传,打造复合业态的产业园区,以文创产业支持城市发展,在国内多地已有实践,如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增城1978电影小镇和深圳华侨城创意园等。而随着城市更新的逐步深入,文创园区的改造正在突破,并正进行更深度的挖掘。“陶溪川现象”正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建设,源于景德镇的城市更新。早在2014 年,景德镇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的一员,荣获“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对于不了解它的人来说,千年瓷都获此殊荣并不稀奇,但是实际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景德镇经历了一段漫长且灰暗的沉寂——老瓷厂因落后的生产结构逐渐被市场淘汰。因此,景德镇不得不进行一场大改造,开展一场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更新运动。陶溪川文创街区应运而生,依托陶瓷产业,导入新型业态,进行产业升级。现在的景德镇已重焕新生,充满活力。
一、升级:从老瓷厂到文创园
“巨镇雄赀聚,江流集远艘。六街双屦塞,一国万人陶。彩色花瓷幻,洪炉火气高。”这是诗人吴式璋对景德镇的描写。景德镇以瓷都名闻天下,瓷窑多且广,拥有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景德镇因仍处于粗放式增长的计划经济阶段,导致产能过剩,逐渐被其他地区工业化的瓷厂取代,且其核心生产技术迟迟得不到突破,景德镇的老瓷厂在陶瓷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毫无疑问,景德镇需要改造,改造陶瓷厂是方向明确的根本性问题,但如何改造却是个棘手的难题。如果像佛山、东莞一样,开展工业化制瓷,那么景德镇与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同时,这意味着景德镇独特且傲人的历史可能就此随时代尘封。可以说,景德镇瓷都承载的不仅是物质经济上的荣光,更有一种精神文化上的象征,有着关于瓷器的传统历史与文化需要传承。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改造,就应基于其原有的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在保留传统的气质上进行更新。
从2012年起,景德镇经历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改造运动,参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市民等社会力量。其中,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作用不得不提。其是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有着国资公司的背景,陶邑文化作为主体公司,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改造就在景德镇的中心城区主轴线上开展。
首先是老瓷厂的改造问题,这涉及多方位的老改新项目。曾经的景德镇老瓷厂问题重重,由于管理缺位,环境污染严重,生产力落后,工业垃圾遍地,违章建筑堵塞道路,居民的生活环境混乱。在政府的协助下,老工厂搬迁出原区域,棚户区得到改造,各类保障房加快建设,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其次,因为厂区停业荒废,几万制瓷工人下岗,不少劳动力流出景德镇。没有了劳动力也没有了消费者,原来与工厂配套建设起来的食堂、澡堂等也相继关闭,原有职工的生产热情日渐消沉,景德镇不复从前的生机活力。
改造的出发点,是把改造后的老瓷厂,发展以陶瓷产业为基础的美学经济。陶溪川活化利用老厂房,开创新的陶瓷空间,将原有的瓷厂烧炼车间、原料车间改建陶溪川工业遗产博物馆、美术馆、陶艺体验空间等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老厂区有了新鲜感和艺术感。陶溪川以良好的设施环境、优惠的招商条件,吸引到各类艺术工作室、餐饮、商务酒店等业态,建成达到国际标准的多业态特色文化园区。
改造后的陶溪川文创街区极大丰富了市民的城市生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陶溪川文创街区主创设计师张杰这样讲述改造陶瓷厂对城市更新的意义:“建设陶溪川文创街区不止是一个旧工厂改造的问题,而是个系统的城市问题。我们的思路是:以老工厂群体的再生,带动城市的复兴。”陶溪川用新瓶装旧酒,为老瓷厂铸造了新的文化空间,为年轻艺术家搭建了实现艺术梦想的空间,又用新颖的文化形式,重新连接起景德镇的陶瓷产业。
二、跨界:打造“一站式”文化娱乐产业园
继承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陶溪川仍主打陶瓷产业,对景德镇的工厂原有的工艺要素进行保护,并进行重组和再次开发,力图把陶溪川文创街区打造为以陶瓷文化为特色,以工艺遗产为核心,与世界接轨的文化艺术创意交流平台。
这个以陶瓷文化为基础的产业园,离不开创意、人才与工业的多维度融合。陶溪川有了园区空间,又要保留陶瓷在手工业之下的美学属性,还要依托此来打造更大规模的创意,以带动整体的产业升级。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在题为“工业遗产视野下的活力再造——从宇宙瓷厂到陶溪川”的主题演讲中谈到陶溪川如何重新定义陶瓷产业。“这次我们做的不是工业制造业的陶瓷,我们给这里生产的陶瓷重新定义了三个维度:第一,让年轻人在这里做手工业。陶瓷本来就是手工业,目前,景德镇有15万人从事手工业,有3万多名外地人在这里做手工业。第二,设计是我们的未来。实际上,手工救不了我们的城市,艺术也救不了我们的城市。那么谁能救我们?是工业设计。只有工业设计才能给城市带来就业、带来发展规模、带来未来感。第三,不能丢掉艺术。艺术是我们的学术,是我们的灵魂,是为手工业、设计等带来高度、灵感的金字塔。”
一系列的空间改造和业态导入,是陶溪川改造的基本思路。陶溪川把作为特殊文化的载体的老瓷厂的窑炉车间改造成“邑空间”,艺术家们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方式创新创作、展销自己的陶瓷作品。依托文化场馆,陶溪川导入画展,研讨和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使得园区内的文化产业百花齐放,蒸蒸日上。
除了传统陶瓷,陶溪川还涉及了其他的艺术业态,涵盖了教育、科技、生产和生活。刘子力在采访中谈到:“我们陶溪川以文化为基地,做一个文化产业,做陶瓷类文化产业,但是绝不囿于陶瓷。而是要把餐饮、住宿、音乐,甚至要把诗歌、文学装到陶溪川里面。我们不离开陶瓷本身,但是要让陶瓷作为一个非遗、文化基底向两端延伸开来,向文化扩散开来,因此我们做了混合和跨界。”
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陶溪川需要足够多元化。不同业态赋能,可以互相提供支持来共同发展。去过陶溪川的游客通常有着共同的感受,陶溪川不是为生产造的,而是为生活造的。
三、输出:依托陶瓷产业,拓展品牌营销网络
陶溪川的优势,在于其有陶瓷产业的基础,且陶瓷的文化底蕴蜚声在外。那么,若要通过文创园来提升吸引力和聚力,陶溪川还需要建立起品牌形象,让陶瓷与美学、生活等元素产生有机关联,并通过多渠道建立起营销网络。现阶段,陶溪川正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建设模式。
首先是品牌输出。陶溪川在景德镇内布局了多个品牌店,并进一步向全国多地扩张布局,以展示陶溪川的陶艺风貌。随着“故宫博物院文创馆御窑馆”“陶溪川北京国贸商城店”“陶溪川重庆瓷场”相继建成,顾客们先接触到陶溪川的美学品牌,从而吸引他们前往景德镇亲身体验。此外,陶溪川联合了国内多处陶瓷遗产地,进行“打包式”品牌输出。即:以陶溪川的品牌,为其他陶瓷遗产地的作品提供品牌支持。这意味着陶溪川可以依托多地的陶瓷作品,扩张其产品的类型和规模,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
其次是品牌的产销赋能。陶溪川通过一系列品牌活动,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在2022年的中秋节,“陶溪川中秋之宴美学分享会”如约而至。主办方邀请嘉宾们对陶瓷与美学的议题进行研讨。其中,圆桌论坛的主题是“如何将陶瓷艺术生活化”,邀请了陶溪川文创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刚好,国家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刘伟,青年设计师冉祥飞和江西邮储银行个金部总经理彭文华出席对谈。通过来自不同界别的专家研讨,大众对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哲学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提升产品的美学附加值,并为产品持续“造势”。
以文化活动进行整合营销,陶溪川的品牌建设从未落幕。与园区既有各类陶瓷相关的文化活动整合起来,陶溪川的品牌形象正不断强化。例如,园区打造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开窑节”“春秋大集”,陶瓷体验创新之旅,“艺周”暑假营,分贝星链计划,“非遗百匠”陶溪川严选好物节、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观回顾展—陶溪川站等。主题各异的活动同时承担了营销的功能,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园区体验活动和购买陶瓷,也成就了陶溪川的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起来之后,陶溪川正为产品建起多个投放通道,以拓展陶艺产品的销售市场。借着电商的火热,陶溪川也全面布局起网店,包括陶溪川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和抖音旗舰店。
资料显示,2021年,直播基地全年入驻商户3600余户,带动2万余人就业,在抖音平台上营业额达31亿元。“景德镇以陶溪川为平台,打造了陶瓷产业线上直播销售业态。”陶溪川直播基地总经理陈曦在接受新华社采访中表示。
通过陶瓷产品的推广和营销,陶溪川为艺术家们实现了作品的对外推广,也在不断减弱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四、“陶溪川模式”能否被复制?
陶溪川的老旧街区改造,文创产品设计,文创活动运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实现了空间的功能转变,并成功整合、转型和拓展。这既改善了老瓷厂原来的破败环境,又在功能上赋予了街区以艺术使命,让街区得以用美学的名义,发展起文旅经济。
作为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陶溪川为景德镇带来了无数声誉,也在全国打响了名声。与国内多地以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不同,陶溪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园区的原有特性与文化根基,并能充分地把产品、产业与园区运营结合在一起。从空间改造出发,陶溪川建成以陶瓷文化元素关联的美学空间,集合设计、体验、艺术品销售等,与美学产业紧密相连。从业务出发,陶溪川把从事陶艺创作的艺术家吸引到园区创作,并由此和陶瓷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产生连接。也就是说,陶溪川是一个与产业链充分融合的空间。
值得注意是的,“陶溪川模式”具有天然的“基因优势”。这是由于陶瓷文化有历史和美学底蕴,陶瓷产品有用户基础。此外,陶溪川离不开统一的公司运营,运用专业的团队进行品牌升级,而非仅扮演物业公司的角色。通过统一化运营,陶溪川得以系统地把创意的运营思路应用到产品中,实现对街区进行统一化的产品输出和品牌管理。
若要复制“陶溪川模式”,相关利益主体既要考虑到改造地块已有的基础条件,判断其能否通过园区转型来为传统产品赋能,为产品提供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又要考虑到新导入的文化业态与园区建设的适配度,判断其能否带来效益转化。
参考资料:
(1)刘子力《工业遗产视野下的活力再造——从宇宙瓷厂到陶溪川》
(2)清华同衡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研究所《景德镇陶溪川片区保护与整治详细规划》
(3)祝佳佳,吕金泉,薛逸达《区域性文创IP智慧化战略研究——以陶溪川为例》
(4)洪杰《城市更新 | 陶溪川·CHINA 坊: 从昔日瓷都的“城市废墟”,到文化、艺术、产业高地新地标》
(5)智妍咨询《2017—2023 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投资前景评估研究报告》
【撰文】研究员 莫止霞 实习生 王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