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广州博物馆策划主办的“‘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开幕,展览展期至2023年2月5日。
展厅
展览展出“(秦)十四年属邦”铭文铜戈、“蕃禺”漆盒、唐端溪箕形砚、宋“水军修城砖”等共101件/套馆藏文物,包括珍贵文物4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6件/套,是近年来广州博物馆原创专题展中展出馆藏一级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
“十四年属邦”铜戈(秦)
据介绍,该展为广州博物馆策划举办“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的首展,旨在展示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丰富历史人文沉淀,诠释广州四大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的精神内涵。
四大文化品牌、百余件文物勾勒广州历史脉络
“百件文物读广州”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多元融合的岭南文化”主要讲述秦平岭南,修筑番禺城,开启广州的建城历史。2200多年来,城市中心始终保持不变并逐步形成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岭南文化。
凤鸟蛙形金饰片(南北朝)
贝雕广州“百子桥”人物故事图摆件(清)
下图为出土于广州的秦代的漆盒,上有“蕃禺”二字铭文,番禺是秦设南海郡的郡治所在,这是广州最早名称见诸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为馆藏国家二级文物,是番禺(广州)作为中国早期漆器制造中心的历史见证。
“蕃禺”漆盒盖(秦)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又称白沙先生,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陈献章以“学贵自得”“学贵知疑”为核心,开创了岭南第一个成熟的学术派别——“江门学派”。
寒涛琴
陈献章平生清雅好琴。这件陈献章旧藏的寒涛琴,相传为他本人收藏和弹奏,后几经流转由朱执信的后人捐赠给广州博物馆,为馆藏国家二级文物。这件寒涛琴修复历时一年,是修复后首次与公众见面。
第二部分“开放互鉴的海丝文化”主要展示广州本土发现的海路贸易相关文物、遗存,带领观众了解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广州开放、包容、和平、互鉴的海丝文化特质。
展厅
木雕罗汉坐像、胡人俑(唐)
第三部分“奋进开拓的创新文化”以清代广州工艺为例,重点展现广作匠人如何继承传统、融会中西,创百艺新风,不断生产出兼具广州特色和技艺领先的广作精品。
展厅
展出的多种广作工艺品
这件清代黑红漆描金人物纹披肩盒、盒架是首次出库展出的文物。由黑红漆描金披肩盒、内置纸盒和黑漆描金盒架三部分组成。
黑红漆描金人物披肩盒、盒架(清)
盒盖面正中为红漆描金海棠形开光庭院人物纹,背底正中绘有人物花卉纹,并有椭圆形开光,买家购买后可根据自身需要绘画纹章或商标。盒身正面书“白本桷满花大巾”字样。内置纸盒彩绘庭院人物图,人物面孔采用象牙制作粘贴,服饰也用丝绢剪裁贴上,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花形开光外绘16个圆形小开光,绘牡丹、莲花、荔枝、佛手等岭南花果。盒架呈方形,四直脚,有牙角,十字枨上置海棠形模板,四角位饰黑漆描金缠枝纹饰。这是外商定制用于收纳展示马尼拉大披肩的包装套盒,其设计融合中西,展现了广州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
石湾窑陈渭岩制青釉俞伯牙陶塑像(清末民初)
这件清末民初石湾窑陈渭岩制青釉俞伯牙陶塑像,是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它是石湾五大名家之一陈渭岩的作品,既体现了石湾陶塑的传统特色,又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构造上,明显受到西洋人体解剖肌理技法影响,显得细腻传神,但作品本身始终保持了石湾陶塑艺术古朴、纯真、沉稳的艺术韵律美。
黑漆描金人物纹游戏盒(清)
混合骨庭院人物图样板扇(清)
第四部分“赓续相传的红色文化”以文物串联起近代以来,广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最终迎来广州新生的革命历史,深刻诠释了广州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
展出的多件革命文物
展出的多件革命文物
多元宣教活动,全方位讲述广州城市故事
本次展览是广州2200多年建城史文物的一次集中展示,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此次,广州博物馆围绕展览内容,策划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多维度、多角度讲述广州城市的“前世今生”。
“读懂广州”地铁专列
展览期间,广州博物馆与广州地铁和公交集团合作,联合打造地铁文博专列和巴士展览车厢,营造“读懂广州”流动展示空间,据悉,主题地铁专列已于26日上午在广州地铁1号线发出。
展览现场
在公共教育方面,广州博物馆将联手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邀请研究地方历史各领域的专家,围绕展览内容,策划推出十场主题讲座;据透露,10月中旬还将创新性地推出以碑刻铭文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利用馆藏丰富的碑刻资源串联起广州城市发展脉络。
此外,广州博物馆还将与更多媒体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创设计大赛,选出最能代表广州城市的创意IP。为配合线上展览宣教,广州博物馆还开发了“云游广州府”H5小游戏,并将在公众号开通专栏逐件解读百件文物,带领观众探寻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广州故事。
【文图】关雨晴
【通讯员】林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