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二批83个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东莞市上报的5个案例均成功入选。同时,东莞市发布了第一批12个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推进一年多来,初显成效,8月,东莞市在广东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集中调研会上介绍了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为扩大改革辐射面和受益面,“东莞慧教育”将推出系列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重点推送“广东省第二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东莞市第一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供交流学习。
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是东莞市松山湖园区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作为省市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基于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筹建之初即确立了“评价立校”的战略目标,并启动相关平台建设,于2020年12月发布以“一脑五平台”为核心产品的无痕教育评价系统,近两年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目前已基本完成平台基础建设,实现了教育数据常态化、伴随式采集,评价方式呈现动态化和可视化,高频数据驱动下的课堂教学已初步成形,2022年8月2日-4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集中调研在中山举行,广东省仅有两所学校代表发言,松山湖北区学校作为其中一所,汇报了“数据驱动、评价立校”工作的实践经验及取得的成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松山湖北区学校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一、建设背景与举措
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是差异化公平,即教育的个性化。在大班制的当下,北区学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教育的信息化追求教育的个性化。即以教育大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为前提的“评价立校”探索,以服务教育教学及教育治理为中心,综合学校教育智能治理、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学生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建设无痕教育评价系统。
1.提出“评价立校”发展战略。学校在筹建之初就提出“评价立校”,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智慧的校园,建设“一脑五平台”无痕教育评价系统。“一脑”即学校数据大脑,“五平台”分别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平台、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教师智慧教研平台、学校督导评价平台,平台之间实现数据通融共享,探索建构科学、合理、全面、多元的教育评价模式。旨在通过基于大数据对师生精准化、个性化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治理提质。
2.探索“未来学校”实施路径。北区学校作为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的龙头校,秉承“大教无痕,对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以“无痕+”核心文化为依托,遵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的理念和思想,以“无痕·未来”理念为指引进行顶层设计,分别从“理念·向未来,管理·和未来,课程·觅未来,课堂·探未来,学生·立未来,教师·研未来,家校·育未来,督评·导未来”,结合学校空间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探索“未来学校”实施路径,打造一所面向未来的现代化高端学校。
3.构建“无痕评价”系统模型。学校以课程评价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方式,引领学生在课程评价中学会发现自己,提升自己。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成长,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赋能。
二、项目建设发展特征
1.评价内容课程化。课程是联结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评价落地的重要载体。学校以评价为指引,构建了完善的“觅·未来”课程体系:觅知·基础课程、觅行·拓展课程、觅思·融合课程、觅趣·社团课程、觅雅·活动课程。
2.评价指标体系化。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育人目标为指引,深研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时方案,形成课程评价指标。学校评价体系遵循学生学习内容、时间全覆盖,依据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均依据学科标准及学科素养制定了学科评价指标,包括学科习惯养成指标、学科素养指标、学科知识点图谱三个方面。
3.评价工具信息化。学校通过“一脑五平台”建设,形成课堂教师PAD端、日常教师手机端、家长手机端一体化评价平台。例如: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平台,是由大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智能推送系统三部分组成。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优质资源,实现考试、测验、练习等全场景数据的采集,通过人工智能的知识图谱和习得顺序,精准分析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科的学业情况和每个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利用平台自动收集学生练习中的错题,生成错题集;同时基于不同的学生个体的知识积累与学习过程生成个性化精题本,并提供与其相匹配的对应提升方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和个性化作业,从而实现精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4.评价实施场景化。学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为评价实施构建智能场景,全方位、常态化收集各维度数据。对接学生层面的智慧阅读、智慧运动、智慧餐饮、心理测评、生涯规划、智慧课堂、学业水平;教师层面的智慧教研、智慧课堂、专业成长。例如:学校综合素质评价聚焦学生一日课程学习,体现评价内容全课程化,分别涵盖国家基础课程、校本课程与一日成长课程。同时学校将课间、食堂、宿舍时段定义为一日常规行为课程,依据国家德育指南相关要求,建立评价指标,引导学生行为。同时将学生评价延伸至放学回家,如学生的作业、社会实践、家庭劳动作为课程评价的延伸,纳入评价指标,进而实现了时间维度上的全覆盖。
5.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评价覆盖了学校、家庭、社会,支持学生自评、小组长评、全员导师(包含保安、食堂职工、生活导师)评、家长评、社会实践基地评,形成立体综合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的实施来促进学校治理、个性化办学,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
6.评价激励具体化。学校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托评价课程指标实施体系,以北斗七星为载体,构建“北辰七星”评价激励体系——天权星、天枢星、玉衡星、天璇星、天玑星、瑶光星、开阳星,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化数据分析中更好的发现自己,激发潜能。
三、项目建设成效
1.赋能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每学期末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汇聚学生各项数据,生成《学生个性化成长报告》,评价全面、科学、客观,是对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状况的监测与个性化精准评价,彻底打破“唯分数”的顽疾。学生借助大数据评价报告,全面而科学地认识自己,为自己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培养学习自主性和个体责任感。家长也可以根据个性化成长报告,发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
2.驱动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生长。基于大数据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和智慧教研评价,对教师全方位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为教师画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作出诊断,进行精准化评价,为教师成长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帮助每一个教师在全面而科学的评价中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分析挖掘教师个人信息中的知识和规律,创新研究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教师在自我认知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两年来教师在品质课堂、教学能手、班主任能力大赛、青年教师能力评比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3.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2020年12月,学校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无痕教育评价系统”,至今已有近20多家媒体报道北区学校评价改革探索相关内容,多次接待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省内外同行到校调研交流。目前,基本完成基础建设,实现多项数据常态化、伴随式采集。
2020年8月至今,学校成功申报“央馆智能研修试点校”“广东省评价改革试点校”“广东省“5G+智慧教育”试点校”“东莞市评价改革试点校”,围绕学校信息化、评价、学科教学等核心工作,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团队申报国家、省市级课题26项,校级课题立项23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