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护面积约5400公顷的广东省乐昌林场除了种植、生产,为粤北生态发展区筑牢生态屏障守护好绿水青山外,还开发了哪些功能?
没错,那就是林业研学。
自2019年9月以来,乐昌林场依托自身兴办演变历史与植物林业资源,成功修复了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演习林场旧址,建设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2021年9月,研学基地正式开放,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组织林业研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精神。
抗战期间“三停三复”历经坎坷 如今成中大、华农及华南国家植物园前身
乐昌林场,曾经是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的演习林场。在抗日战争时期,演习林场经历了“三停三复”的坎坷历程,但依然坚持教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林业科技人才,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战。如今,乐昌林场成为了华南国家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以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重要节点之一。
1935年,根据国立中山大学的组织大纲,该校农学院森林学系主任侯过先生率部分师生在乐昌创办了武水演习林场和沿溪山演习林场(后扩充为乐昌林场),营造杉木林、种植油桐和进行香菇繁殖试验,并为该校农学院(后成为华南农业大学)森林学系和农林植物研究所(后成为华南植物研究所,即如今的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师生提供教学、实习实践和科研活动的场所。
1938年,国立中山大学在粤汉铁路永济桥车站对面的莫家寮购买中龄杉树林地635亩及车站附近的细梨坑荒山5000亩,作为扩建场地。1938年10月因广州沦陷,国立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演习林场停办。
1940年战局暂时稳定,国立中山大学从云南迁回乐昌坪石,武水细梨坑演习林场再次复办,并实施五年“植桐计划”,造林种植以油桐树为主的经济林,短期收益,自力更生,场部设在细梨坑半山腰上(现乐昌林场细梨坑管护站),至1944年共营造油桐树林面积达1200亩。侯过主任、蒋英、梁宝汉教授等教师每年都带领学生到武水细梨坑演习林场实习,采集植物标本并参加植树活动,广种植经济林树种。时任演习林场技佐兼农学院森林学系讲师的徐燕千也一直坚持在林场工作。
1944年战争恶化,乐昌沦陷,国立中山大学迁往连县,演习林场被迫停办,油桐树林及其它经济林全遭日寇烧毁。目前,场内还有许多林地零星分布因油桐树果实遗留下来的种子发芽而生长起来的次生油桐树林。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立中山大学迁回广州,演习林场也复办。
现年57岁的乐昌林场护林员连达强在林场生活工作了几十年,见证了林场的历史变迁。他回忆道:“当时的办学楼和师生宿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被拆除了,现在的4号楼大部分是在原来的办学旧址上重建的。在楼的左侧原有5间一层木板房,每间十几平米,是当时农学院师生的宿舍。”在办学楼前徐燕千教授所种的落羽杉旁,他说起了一则趣闻:“这棵树在1979年曾遭遇过雷劈,当时被劈断了一截树枝,树根都被打起来了,所幸主干还完好。现在有一根大的、一根小一点的树枝,小的那根就是被雷劈断后重新长出来的。”
新时期谋活化与利用 用心用情用力建设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2019年7月以来,韶关、清远、梅州、云浮等地在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下开始规划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乐昌林场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历时2年完成旧址修复及研学基地初步建设
2019年8月30日,时任副省长许瑞生带领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相关人员,到乐昌林场细梨坑管护站就“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细梨坑武水演习林场”旧址的挖掘进行调研。同时,省政府相关会议作出部署“省乐昌林场和乐昌市人民政府要重点围绕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在乐昌建立演习林场、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进一步挖掘历史,抢救、修缮历史建筑,并与坪石研学基地统一竖牌。”随后,乐昌林场在细梨坑管护站进行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演习林场旧址修复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作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之一。
据乐昌林场副场长、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演习林场旧址修复项目负责人赵学军介绍,2019年9月乐昌林场正式挂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演习林场旧址”,同年12月完成规划设计;2020年11月开始主体工程修复和建设;2021年7月竣工,同年8月完成室内布展,并于2021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基地现有修缮后的房子3幢,总面积2097平方米,园林面积1900平方米。1号楼修缮为学生宿舍,住宿条件按普通宾馆的标准配置,可同时容纳30人住宿;2号楼修缮为综合服务楼,设有学生餐厅、学生教室3间,可同时容纳60人教学与用餐;3号楼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演习林场旧址展厅,展厅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展出林场的历史传承和植物标本等内容;另还设有户外教学广场及多条体验步道。
·“兴办历史+林业研学”研学思路 聚焦爱国主义及自然教育
其中,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演习林场旧址展厅由乐昌林场组织设计布展。设计布展单位韶关市中维盛世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该展厅共有序言、历史人物、历史革命、历史传承等篇章,全过程立体展示演习林场创建及办学的艰辛,以及国立中山大学在抗战时迁移至乐昌坪石坚持烽烟办学、农学院和植物研究所教师及科研人员在战火中坚持采集标本的历史。同时,展厅还实物展出了一大批具有年代历史感的老植物标本、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科目试题、老物件工具、老照片等,将乐昌林场的历史、发展与传承,融入了林业科普与自然教育。
自正式开放以来,该研学基地已组织和接待了多次研学活动,吸引了200多人次进行林业研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精神。
赵学军表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演习林场旧址的修复,为省内相关高校乃至全省学子和学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学,为粤北文化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现代林业找到了一个具有独特坐标的着力点。他还表示,未来乐昌林场将进一步完善研学基地的设施设备,加快推进4号楼的改造,积极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及省内自然教育基地的合作,开展研学、科普及自然教育活动。
乐昌林场历史足迹:
①落羽杉:在林场细梨坑工区内,一棵粗约一人合抱、高近15米的落羽杉茂盛依然,它由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系的徐燕千教授于80多年前亲手种下,如今已亭亭如盖。
②乔冠华与“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我国外交家乔冠华于1942年1-9月在裕农园华侨垦殖场(现广东省乐昌林场太平坑管护站)以技术员身份作掩护,从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工作。
③“植桐计划”:1940年,国立中山大学在武水细梨坑演习林场实施五年“植桐计划”,造林种植以油桐树为主的经济林。1944年战争恶化,乐昌沦陷,国立中山大学迁往连县,演习林场被迫停办,油桐树林及其它经济林全遭日寇烧毁。目前,场内还有许多林地零星分布因油桐树果实遗留下来的种子发芽而生长起来的次生油桐树林。
交通指引: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演习林场旧址位于广东省乐昌林细梨坑工区旧工区址、与广东后洞省级森林公园融为一体,距乐昌市区14公里,可从电大经麒麟山公园—后洞森林公园—研学基地;也可由乐昌峡左岸公路经坑口到研学基地。
(注:以上资料由乐昌林场提供,部分资料图由作者拍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