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惠州音乐家青主的传奇人生:志在经邦济世,意外闻名乐坛

南方+ 记者

■开栏语

惠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具体到音乐领域,人文积淀极为深厚,且英才辈出。近现代,廖氏兄弟(廖尚果、廖辅叔)、陈紫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各领风骚,但知之者并不多。

廖尚果(1893—1959)志在经邦济世,却闻名乐坛;廖辅叔(1907—2002)携笔从戎,写下大量抗战歌曲;陈紫(1919—1999)是中国新歌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们投身乐坛战绩赫赫,是中国现代音乐学界“教父级”人物,为惠州的音乐文化历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笔,被誉为“惠州音乐三杰”。

日前,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惠州系列文化活动启动。为深度挖掘惠州的音乐历史文化,弘扬“惠州音乐三杰”的人文精神,《南方日报·惠州观察》特别策划推出“惠州音乐三杰”系列报道,打造“惠州音乐三杰”文化名片,助力惠州奏响激荡人心的人文乐章,建设更具人文气息的文化强市,敬请垂注。

作为惠州的原创音乐品牌和文化名片,“青主杯”(2022)惠州原创歌曲作品征集评选展演(下称“青主杯”)今年已举办至第八届,目前正在面向全国征集优秀原创音乐作品。

历届“青主杯”不仅为惠州征集评选展演了一批批优秀音乐作品,还提升了廖尚果(笔名青主)以及“惠州音乐三杰”的知名度,也让惠州丰厚的音乐家底为更多人所知晓。

惠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丰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谋划建设现代音乐陈列馆。今年,惠州将举办纪念“惠州音乐三杰”系列活动,推进市文化馆融入“惠州音乐三杰”元素提升改造工程。

“青主杯”成惠州文化名片

大部分惠州人认识青主(原名廖尚果),是从“青主杯”开始的。

近日,“青主杯”第八届(2022)惠州原创歌曲作品征集评选展演启动。即日起至10月31日,“青主杯”面向全国各地的专业及业余词曲作者,征集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的作品。

2015年,为纪念从惠州走出去的著名音乐理论家和革命家青主,在第六届(惠州)东坡文化节上,惠州首次推出以青主命名的“青主杯”音乐作品征评推介活动,至今已连办八届。《喝杯热茶再走》《荔枝熟了》《月满西湖》《岭南风月》等作品受到广泛关注。

“青主杯”不仅面向全国征集评选,每年征评主题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历史节庆、主题主线和宣传导向,而且以原创音乐会的形式进行集中展演。“青主杯”惠州市原创歌曲作品音乐会自2016年起连续举办四届,极具惠州人文色彩,备受市民群众欢迎和喜爱。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音乐会暂停举办。

“青主杯”惠州市第四届2018原创歌曲作品音乐会。

“青主杯”惠州市第四届2018原创歌曲作品音乐会。

“冠上青主之名,‘青主杯’自带影响力,而且一直与时俱进,无论是征集主题还是音乐风格,均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曲家杨晓教授说。

“经过近八年的发展,‘青主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每年吸引20多个省市的音乐人参加,已累计征集作品1000多首,获奖作品上百首。”惠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王少辉明显感觉到,“青主杯”的覆盖面和作品质量逐年提升,一批批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惠州响亮的音乐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

“在网上搜索‘青主杯’后,才知道惠州音乐底蕴如此深厚,而且人才辈出。”2016年曾在现场观看“青主杯”首场音乐会的市民徐女士告诉记者,音乐会均为惠州原创作品,融入了惠州本土音乐元素,歌咏惠州人文风情,亲切而又接地气,希望一直延续下去。

在王少辉看来,惠州的音乐创作氛围浓厚,而且本土音乐发展拥有广阔空间。“青主杯”原创歌曲征集评选展演活动立足惠州、辐射全国,在传承和发扬青主音乐人文精神的同时,把惠州原创音乐的群众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将为惠州挖掘和培养更多原创音乐人才,推动惠州原创音乐发展,为惠州打造文艺精品贡献原创力量。

 青主塑像。

青主塑像。

古今辉映谱写《大江东去》

在惠州城区下埔滨江公园,一座青主铜铸雕像矗立中央,这是2011年惠州为纪念青主所建。放眼望去,青主目光如炬,手持书卷,作引吭高歌状,栩栩如生。雕像基座所刻的文字,将青主的生平和成就娓娓道来。

青主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青主之子廖乃雄在《忆青主:诗人作曲家的一生》一书中提到,青主17岁进入黄埔陆军小学堂学习,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参加潮州战役,1912年远渡德国留学获法学博士,兼学钢琴和作曲理论。

回国后,青主投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第四军政治部少将主任,颇有“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气概。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青主隐姓埋名,化名“青主”,开始“亡命乐坛”的生活,且成绩斐然。

谈及中国现代早期艺术歌曲,必定绕不开青主。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艺第一次成熟期,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音乐家,在创作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道路上率先探索,青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青主创作了32首歌,撰写了60多篇音乐文章及《乐话》《音乐通论》等著作,开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河。其代表作《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一直传唱至今,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奠定了青主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曾寓惠三年的苏东坡断然不会想到,800多年后,惠州青年青主借用西方作曲技法,为其《念奴娇·赤壁怀古》谱写的独唱曲《大江东去》,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首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该作品既具有淳朴、宽广的气息,又富有舒展、潇洒的格调,还有幻想式的浪漫主义意味,至今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必唱曲目及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青主是一位典型的杂家,如今却首先以作曲家的身份出现在辞书中,似乎有些奇特,因为从事音乐的经历只是他人生的短暂插曲而已。”在廖乃雄看来,父亲的诗词创作是自幼年到逝世前夕一直不间断的,可惜留传下来的太少了。

在回忆录《忆青主:诗人作曲家的一生》中,廖乃雄整理收录了父亲所写的旧体诗词,作为其生平经历、思想和精神面貌的佐证,以期让世人更全面了解青主作为诗人作曲家的艺术创作内容。

发挥名人效应打好“青主”牌

在惠州市博物馆四楼“惠州历史名人馆”,陈列着48位惠州历代名人的雕像,他们以道德、著述、勋业名扬海内,彰显惠州人杰地灵、群贤毕至。除苏东坡、葛洪、叶挺和高恬波外,青主也在列。

当东坡文化IP深入人心,惠州社会各界不断探索思考如何发挥更多历史名人的光环效应,营造“群星闪耀”的文化景象。

早在2018年,惠州市两会召开期间,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把“青主杯”原创歌曲作品活动打造成惠州市音乐创作品牌项目的建议》,建议发挥青主名人效应,每三年举办一届“青主杯”艺术节,提升艺术性、专业性、高端性,将其打造成惠州乃至珠三角较有影响的音乐艺术盛会。

无独有偶。今年,惠州市人大代表郑淑花建议,继续擦亮“青主杯”这一惠州音乐文化名片,从经费、展示平台、传播链等给予全面支持和保障;设立每年一度的惠州音乐节,开展群众性及艺术性相结合的全民音乐活动。

“文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遗憾的是,大量优秀作品夭折于制作。”在杨晓看来,目前,“青主杯”征评出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基本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最关键的就在于加大投入实现制作精良,让优秀作品走上表演舞台,走进校园、走近青少年,才能真正传播开来。

值得期待的是,惠州将举办纪念“惠州音乐三杰”系列活动,融入“惠州音乐三杰”元素提升改造市文化馆,“十四五”期间谋划建设现代音乐广场、现代音乐陈列馆等设施。

与此同时,惠州每年从文化建设资金中划拨一定专款,用于扶持包括音乐作品在内的重点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还制定《惠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制度》,为全市文艺精品创作提供长效性的资金及制度保障,进一步激发本土人才的创作热情。

当夜幕降临,滨江公园华灯初上,音乐、舞蹈爱好者和流浪歌手汇聚于此,或弹唱或起舞,与伟岸的青主雕像相映成趣。时光悠悠,昔人不再,却一直影响着这座城市,仿佛从未离去。

记者手记

在惠州寻找“青主”

在青主的故乡寻找“青主”,并非一件易事。一是年代久远,青主当年的居所换了模样;二是惠州暂未将青主故居纳入文物保护单位,也未建有与其相关的纪念场馆。

金带街附近朱紫巷(秀水湖)50号,曾是廖氏家族清代期间的主要居住地,廖氏兄弟出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岁月更迭,原本格局为“九井十八厅”的家宅,经历战争炮火后被不断重修,变成一栋栋楼房,仍有廖姓后人居住,却难以追寻青主当年的生活痕迹。

青主所出的廖氏,是惠州近现代时期的名门望族和书香人家,于桥东立基,桥西光耀,秀水修宅,金带建祠,坊间流传着“一门出两进士,家族有三举人,兄弟皆音乐家”的美谈。

弟弟廖辅叔在《忆青主》一书中回忆,青主自幼聪慧过人,且是长子,备受父亲廖计百重视,经常被严格要求,甚至还经历过“拷打”。幼年在惠州期间的寒窗苦读,让青主建立起深厚的国学知识基础,尽管后来长年接受西学和新学的影响,仍保留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和为人品格,从而感激父亲当年严苛的教育。

离乡外出求学后,青主与故乡的交集寥寥可数。2011年,为了纪念青主,惠州在滨江公园建起一座青主铜铸雕像,经过者众,知之者少。惠州市博物馆四楼历史名人馆也有一樽青主塑像,在41樽塑像中,唯深度参观者能睹青主之“芳容”。从2015年开始举办至今的“青主杯”惠州原创歌曲作品征集评选,让更多人知道了青主,也让青主务真求实、探索创新的精神得到传承,不过亟待提高青主在民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明年是青主诞辰130周年,希望届时在惠州追忆青主有更多的场馆和方式,让青主的音乐和精神照亮更多人。

【记者】糜朝霞

【摄影】梁维春

【统筹】刘光明宝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