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神经外科门诊,不少患者在检查时发现有“蛛网膜囊肿”,很多人因为不知道这个长在脑袋里囊肿是什么因而感到恐惧。事实上,这个疾病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鲜为人知的囊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蛛网膜囊肿很多时候都被解读错了,一部分人在做完头颅CT检查时发现蛛网膜下腔有扩大或脑脊液有聚集就被诊断为囊肿。事实上囊肿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会形成“囊”,是封闭且孤立的;其次会形成“肿”,指的是存在张力,对周围组织有压迫从而会导致相应的症状。另外一部分,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有扩大迹象时才能明确诊断为囊肿。
需要注意一点,蛛网膜只是颅内脑膜的一种,其覆盖了脑和脊髓,形成蛛网膜下腔。正常情况下,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在颅内特定位置形成大的空腔,这些部位形成各种脑池,比如环池、枕大池等。正常情况下脑脊液是有流动性的,而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脊液流动受限,就可能形成局部的蛛网膜囊肿。
所以,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是指在蛛网膜下含有与脑室不通的脑脊液,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导致的,属先天性疾病;亦称软脑膜囊肿。
临床症状
绝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无症状,少数会因部位不同引起不同症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
颅内压增高当囊肿很大时患者可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和嗜睡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癫痫可能因囊肿破裂或桥静脉撕裂导致颅中窝囊肿出血所致(破入囊内或硬膜下腔)
颅后窝囊肿引起脑干功能障碍或脑积水。
鞍上囊肿还可能因病灶压迫第Ⅲ脑室引起脑积水,患者也会出现视力障碍;还可以引发内分泌症状,包括性早熟。
儿童患者可出现颅骨膨出。
有些病灶虽然较大,但症状可能很轻微。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一般可以确诊。CT变现为边界光滑无钙化的脑实质外囊性肿物,而MRI在鉴别蛛网膜囊肿内容物与肿瘤囊液方面优于CT并可显示囊肿壁。
蛛网膜囊肿的治疗
一般认为,任何部位和大小的蛛网膜囊肿,只要无占位效应和临床症状均无需治疗。反之,如果囊肿已经有明显的占位效应,造成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出现脑积水征象,这时候就需要手术治疗。
蛛网膜囊肿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
1.钻孔针管抽吸囊液、引流。此法简单但易复发;
2.开颅手术、切除囊壁,或钻孔经神经内镜穿通囊壁。适用于多囊性病灶;
3.囊肿分流。可能是最佳方法,使用低压管分流至腹腔;如伴有脑室扩大,可同时行脑室分流;在超声或脑室镜引导下可对鞍上囊肿进行定位,行侧脑室和囊肿分流。
总而言之,发现有蛛网膜囊肿,绝大多数是不需要处理的。需要做的是每年至少复查一次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以便观察囊肿有无变化。
供稿:神经外科 陆大鸿
编辑:孙凯
审核:陈润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