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把“拴Q”写进作文,值不值得大惊小怪?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高 维

“猫里猫里猫里猫里猫里,砖头里动的是蛆,拴Q。”

9月19日,河南许昌市一小学老师晒出学生的作文,文中一句“歌词”让人哭笑不得,相关视频随即冲上热搜。这段很难看懂的“歌词”,其实是一首英文歌曲的谐音版。因农民博主刘涛翻唱此歌时发音独特,网友将其“改”成“中文版”,“Thank you”也变成了火遍全网的“拴Q”。

网梗写进小学生作文,这事已经见怪不怪,但将整段歌词硬塞到作文情节里,还是有些刷新我们的认知,无怪乎这位老师感叹了一句:“互联网现在对孩子影响真的是太大了。”

小学生这么做,至少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他觉得好玩,分不清网络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区别;二是他想写“感谢”却找不到别的表达,首先想到的是这段很“洗脑”的网梗。这其实也对应了长期以来针对网络语言的两种主流批评:一、它消解了文化的严肃性;二、它助长了语言能力的退化。

客观地说,网络语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笼统地视为洪水猛兽。有的网络语言粗鄙不堪,理应坚决抵制。但有的网络语言清新活泼,社会普遍认可,甚至可以进入书写体系,如前段时间,“刷屏”“脑补”等词就被新修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所收录。不过,“拴Q”显然不属此列,事实上,大部分的网络流行语都不适合用作书面语言,对正处在语言规范学习和积累阶段的孩子来说,网梗文化入侵,不必过分紧张,但必须加以规范和引导。

在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指望语言环境的正本清源并不现实,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尤为关键。网络语言参差不齐,使用场景分很多种,不宜一棒子打死。止沸更需釜底抽薪,用经典阅读对冲不良文化,用高质量陪伴和低价值信息抢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纾解儿童的“语言贫乏症”,培养他们的独立审美能力。当然,这是相当不易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应当有理由相信,一个领悟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魅力的孩子,不会言必称“拴Q”;感受到“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深刻,“666”就不会“信手拈来”。

编辑 何玥莹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