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农业“芯”,端稳“金饭碗”|广东向“新”力④

南方+ 记者

历经183天的太空遨游后,一枚枚来自河源东源的“火豆”花生种子于2022年7月14日回到了故乡的土地。100天后,这批饱览苍穹的种子将迎来收获,为全国花生育种提供新的灵感和启发。

种子是农业“芯片”,每一艘神舟飞船都会为种子留出位置;广东是种业的高地,从粮食、蔬菜到畜禽、水产,“广东种”守护着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广东陆续培育成功“广明2号”白羽肉鸡、“海茂1号”和“海兴农3号”南美白对虾、“优薯一号”马铃薯、“美香占2号”水稻等新品种。2012年以来,广东育成通过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762个,有效推动全省品种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广东种”的迭代还在继续。南粤大地上,一个个新品种还在陆续诞生,一个个育种故事仍在不断上演。

《南方日报》报道。

《南方日报》报道。

“零的突破”

多品种打破国外种源垄断

说起白羽肉鸡,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其实在黄焖鸡的小店、炸鸡店以及超市看到的冷冻鸡腿、鸡翅等食材,大多都出自于白羽肉鸡。数据显示,在鸡肉市场中,白羽肉鸡占据着全球鸡肉消费70%左右的份额,在全国鸡肉总量中占比超50%。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常出现在国人餐桌上的食物,其种源一度100%依赖进口,“过去我国使用的白羽肉鸡种源,祖代鸡都要从国外引进,而且一个周期大概450天性状就会变差,不得不淘汰。”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下称“新广农牧”)总经理罗海生说。

为打破国外在白羽肉鸡领域对种源的垄断,广东2010年启动白羽肉鸡自主培育工作,组织以新广农牧为主体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尝试开展白羽肉鸡选育工作。

选育工作在摸索中前行,科研团队于2013年培育出“广明1号”白羽肉鸡,但同一天龄体重比国外差了400克,传统育种方法遇到瓶颈。

2015年,新广农牧在省农业厅(现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建设了新品系选育场,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下称“牧医所”)鸡育种创新团队签订了科企深度合作协议,国家肉鸡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牧医所副所长文杰带领团队常年入驻新广农牧,并将其自主研发的10项新技术运用到育种创新进程中。

11年后,好消息传来——2021年底,我国自主育种的首批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包括新广农牧和牧医所联合培育的“广明2号”白羽肉鸡,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主要生产性能与国际同类品种持平,饲料转化效率和肉品质具有一定优势。”文杰说。

“广明2号”的培育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先后遇到了育种素材积累时间短、育种新技术应用不够、推广体系不完善等多重困难。

科企融合为“广明2号”的问世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其中技术创新尤为关键。如2017年,牧医所将“京芯一号”育种芯片首创的基因组选择技术全面应用到“广明2号”育种中,通过大数据集成、处理,使饲料报酬和产蛋性能等性状的遗传进展大幅提高;B超仪、X光机等先进设备的应用,实现了胸肌重、腿骨强度等重要性状的精准测定……

南美白对虾“海兴农3号”。

南美白对虾“海兴农3号”。

与“广明2号”白羽肉鸡配套系一样,在水产种业领域,广东的南美白对虾自主选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0年就成功培育出“中科1号”“中兴1号”新品种,实现了国产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零的突破”。

此后10多年间,广东先后选育出5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其中包括今年7月通过审定的南美白对虾“海兴农3号”“海茂1号”。截至目前,广东已有73个畜牧水产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南美白对虾、罗非鱼、大口黑鲈、生猪、肉鸡(白羽、黄羽)、番鸭等17个品种为国内同类品种首个自主育成突破性品种。

海兴农水产种苗繁育中心。

海兴农水产种苗繁育中心。

这十年来,在农作物育种方面,“优薯一号”同样意义非凡。

201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下称“基因组所”)与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科学研究院共同发起了“优薯计划”,依靠分子育种、基因组测序、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耗时5年培育出较为成熟的二倍体马铃薯杂交种“优薯一号”,不仅解决了马铃薯种植的世界性难题——将马铃薯的种植方式由薯块种植转变为种子种植,还证明了杂交马铃薯育种的可行性,使我国成功站在世界马铃薯育种研究的最前沿。

从有到优

实现科研攻关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从打破国外种源垄断,创造“从无到有”,到加快品种改良,实现“从有到优”,广东种业正加速突破。

“当时捕捞上来,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草鱼。”云南曲靖陆良县的赵老板对4年前百容草鱼同塘对比养殖的情况至今印象深刻,同样养了7个多月,百容草鱼体型好看,规格比当地草鱼大一圈,“简直就是理想中的鱼!

南方+ 吴明 拍摄

由于近年来我国草鱼面临品种退化的困境,百容草鱼——这条由海大集团旗下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容水产”)培育的优质草鱼种苗的出现,让养殖户认识到一条好苗的价值。

“同等条件下,百容草鱼较本地草鱼规格大20%,生长速度快24.6%。因此,即使价格比市场价高出3倍,依然备受养殖户的欢迎,也在行业内形成了口碑。”百容水产总经理尹建雄说。

“良种出自‘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尹建雄说,按照有关规定,对于选育种,亲本至少要完成4代培育,子代再经历连续2年养殖对比试验,才能申请国家新品种,“对于草鱼来说,其性成熟期一般是4年,因此育成一个草鱼新品种至少需要16年。”

自2003年启动草鱼育种项目以来,百容水产针对草鱼的种质,广泛收集国内各大水系草鱼原种,建立基础群体,再综合采用群体选育、家系选育、雌核发育、分子育种等育种手段,经过严格对比测试、筛选出草鱼良种。

做育种最难的是坚持,不是每个人都能守得住的。”百容水产研发专家陈柏湘以鱼苗打荧光电子标签为例说,为了实现大数据应用,每条鱼都需要打这个标签,即一串十几位的数字编码,类似人的身份证,这是鱼拥有的唯一的身份,“鱼苗那么小,每条鱼都需要人工打入标签,工作量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定力。”

在尹建雄看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行业对优质种苗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做种苗能带来的价值也会更加凸显。

海大集团旗下百容水产研发的国家新品种杂交鳢“雄鳢1号”。

海大集团旗下百容水产研发的国家新品种杂交鳢“雄鳢1号”。

如今,百容草鱼的国家新品种认定之路仍在继续。在名特优品种方面,百容水产也已经育成3个国家新品种,分别是团头鲂“华海1号”、长珠杂交鳜和杂交鳢“雄鳢1号”。

今年获国家审定通过的“雄鳢1号”,解决了养殖群体中雌性生长慢、个体小、饲料系数高严重影响养殖经济效益的问题。在“雄鳢1号”育种过程中,团队先后突破性别鉴定、超雄鱼培育、规模化制种、精液分离和保存、人工授精、高效孵化、工厂化培苗等关键技术。

“经过连续3年中试养殖,‘雄鳢1号’雄性率93%以上,生长速度整体提高25%以上,相同产量饲料投入降低8%—20%,在广东主产区每亩增收3万—5万元,提高综合效益40%以上。”陈柏湘介绍说。

从优到强

“广东芯”水稻走出粮食安全独特道路

年产量126万吨,连续3年大中年,今年的广东荔枝季圆满收官。在荔枝的传统优势产地广州增城,桂味、糯米糍等各种荔枝先后上市,让人目不暇接,但消费者梁先生有着自己优中选优的心头好:“这两年,最好吃的品种还是仙进奉。”

仙进奉是广东培育的新品种,从2000年发现母株到2011年通过品种审定,育种团队11年时间里走遍四川、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进行实验,最终获得了这一优质品种。

以仙进奉为代表,广东的荔枝育种正不断从高峰攀向新的高峰。“十三五”期间,广东已育成“凤山红灯笼”“井岗红糯”等10多个新品种,使荔枝在夏季水果市场站上“C位”。

品种更优,市场竞争力更强。如今,荔枝不仅占据国人“果盘子”高端市场,更成为全球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近年来,从化荔枝远销北美、欧洲等市场,随着RCEP的签订,从化井岗红糯等品种荔枝时隔多年再次登陆新加坡市场,今年从化优质荔枝出口量同比增长了426.5%。”从化海关属地外勤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南方+ 吴明 拍摄

一手抓良种培育,一手抓品种产业化,成为广东在多个育种领域“从优到强”的关键一招。在开展现代化水稻育种已逾百年的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优质稻育种首席科学家、二级研究员周少川的技术成果“水稻核心种质杂种优势利用”通过鉴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该技术成果聚焦于梳理水稻遗传规律,将广东省几十年来常规稻育种成果较好地应用于杂交稻育种,引领了我国南方籼稻优质稻发展进程。“由此,水稻育种可以少走弯路,育种周期被大幅缩短到4年左右,常规稻及杂交稻育种均循此据。”周少川说。

周少川介绍,该技术成果从提出假说到逐步成熟,花费了40多年时间。而仅在21世纪以来,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就已培育成功数十个优质杂交稻组合。2022年广东省农业主导水稻品种中,有19个来自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占76%。2022年国家农业主导19个籼稻品种(组合)中,10组合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或合作育成,其中9个来自周少川育种团队。

时值秋收时期,周少川主导培育的水稻品种“美香占2号”“黄华占”和合作育成的“晶两优华占”“隆两优华占”“晶两优1377”等优质杂交稻陆续成熟,从淮河流域到洞庭湖区,再到南海之滨,金黄的“广东芯”稻穗洒满祖国的原野。

南方+ 吴明 拍摄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这些年我国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作为水稻育种强省,截至目前,广东育成并经农业农村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共36个,居全国第一;优质稻品种“黄华占”从2019年起连续3年推广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籼稻品种第一;“美香占2号”等10个(次)品种入选第一、二、三届国家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会优质籼稻金奖品种,占比24%,数量居全国前列。

以良种培育服务全国,让耕地面积不大的广东走出一条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独特道路。据统计,“广东造”及“广东芯”普通稻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超8000万亩;全国种植面积前10的籼型杂交稻全部使用“广东芯”培育,8个广东省育成或合作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南方观察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王庆峰

一粒小种子,牵挂众人心。

近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频频在重要场合提及“种子”。从强调转变育种观念到要求保障粮食安全,从提出推进平台建设到突出生物育种产业化……一粒小小的种子,缘何让总书记牵挂在心?答案不言自明,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强化顶层设计。数据显示,广东以全国约1.9%的面积,生产着约占全国4.9%的蔬菜、6.6%的水果、5.2%的肉类和13.4%的水产品,这就决定了,广东抓好种业的培育和发展,不仅关系着全省1.27亿常住人口的饭碗,更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绷紧粮食安全的弦,紧紧围绕建设种业强省目标,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全面部署和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决心和意志。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夯实种业基础。作为农业大省,广东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面对打赢种业振兴这场硬仗,广东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摸清种业“家底”,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其次是投资规划建设农作物、畜禽、海洋和淡水渔业、农业微生物等五个种质资源库,再到开展种子资源评鉴、建设种业基地……近年来,广东种业在品种创新、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机制创新、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不仅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数量已位居全国前列,在种业创新能力、种业主体培育数量上也处在全国领先水平。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强化科技攻关。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必须大力实施科技攻关。从白羽肉鸡、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实现“零的突破”,打破国外种源垄断,到“华海1号”“雄鳢1号”经过良种选育,实现从有到优,再到全国种植面积前10的籼型杂交稻全部使用“广东芯”培育……广东依托本省种业科研院校和技术人才聚集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品种为载体、企业为主体、科研为支撑,大力推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种业联合攻关,积累了广东经验、广东样板。

十年来,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上,育种科研人员接力奋斗、薪火相传,为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的种业基石。同时还要看到,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粤强种芯”工程,打造广州、深圳种业创新高地,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踏上新征程,我们还需要一代代育种人踔厉奋进、合力攻坚,牢牢掌握农业“芯片”的梦想。

【策划】王溪勇 陈韩晖 王海军

【统筹】袁佩如 丁建庭 程鹏 王良珏 赵小星 昌道励

【记者】黄进 陈薇 邵一弘 袁佩如

【拍摄/剪辑】罗一飞 何志豪 龙达洋 

【实习生】赵海彤

【海报设计】杨铭 李赫 唐子湉

编辑 钟烜新 陈梅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