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驿道·遗迹(址)①
岁月无声,驿道有痕,电白古驿道历经沧桑,依然留存了遗址、遗迹散落在电白驿道沿线,让我们沿着古驿道,追怀电白古驿道昔日的风采。
电白县城城墙遗址
城池图(来源:《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光绪电白县志•卷一》)
电白县城城墙遗址,位于电白区电城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朝在此设神电卫,始筑为土城,后甃以砖、石筑城。明成化三年(1467)电白县治所迁神电卫城。万历三年(1575),知县王许之于四城外建御敌楼12座,此后,历届知县在当政期间或拓宽加深护城河,或增高城墙。至清顺治九年(1652)、顺治十四年(1657)、乾隆三年(1738)、嘉庆七年(1802),曾对周围一千一百六十四丈七尺县城进行修整。民国后,城池不再修整。抗日战争期间,部分城墙被侵华日军飞机军舰炸毁,部分城墙为便于逃避空袭被拆除。抗战胜利后,从东门经南门至西门的城墙基,被削低改为公路,后来,西门经北门至东门的城墙基也被削低改为环城公路。
电城钟鼓楼
钟鼓楼
电城钟鼓楼,位于电白区电城镇十字街口。因楼上装有铁钟、大鼓,被人们称为钟鼓楼。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崇祯二年(1629),电白县知县吕允礽将其改建为“文昌阁”;清康熙年间,知县郭指南重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蒋善功再修;民国年间也曾有修缮,最近一次修葺是1995年。据当地群众说,该楼历次重修都没有拆除首层,首层至今仍然是明代实物遗存。该楼坐北向南,三层高13.9米。首层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宽22.3米,深16.55米。中开宽4.2米、高4.1米的石砌拱券门贯通神电卫城遗址(即电城)南街。二层面宽五间18.3米,进深三间8.9米,南正面有木雕屏风。三层面宽三间11.3米,进深一间6米。硬山顶、灰塑脊,阶梯形山墙,抬梁式梁架结构。明代,海盗倭寇猖獗,神电卫城(即电城)为广东防御海盗、倭寇侵扰的24个海防要塞之一,楼内设置大钟大鼓,遇敌情鸣钟击鼓以示警,为当地民众防御寇起到积极的作用。今楼内钟鼓均失。该楼是茂名市仅存的明代钟鼓楼。2008年11月,钟鼓楼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跪石
马跪石
马跪石,位于麻岗镇白马村委会白马村。白马村的原名叫凤头坡村,曾用名白马里。相传有一神仙从东海骑着一匹白马来到凤头坡村,把神马拴着,欣赏凤头坡村田园风光,神马挣脱绳子跑到田里偷吃庄稼,农民拿锄头追赶神马,神马跑往凤头坡村西北方向的公爆岭,左前脚插进山上小溪边的石头堆,留下十几公分蹄印,右前脚跪下来,把石头压出约一米长的腿印,人们把这堆石头称为马跪石。白马村村名由此而来。
那笈桥
那笈桥
那笈桥,又名二十一桥,位于麻岗镇那笈村委会。清代邵姓先祖迁居到该村后,为了显示该村书籍书箱多、读书人多,取名“那笈村”;村边河流也取名“那笈大河”,桥称那笈桥。那笈桥是电城至吴川的原古驿道必经之路。始建于1895年,1962年用杉木修架,用水泥石混合重修。原桥宽2米,长90米,20个桥墩,每节用5条花岗岩石砖与桐油灰砌成,后被日本侵略军炸毁桥西头二节一墩,杉木修架部分被大水冲断,现存桥长70多米。
拔贡桥
拔贡桥(许洁文 摄)
拔贡桥,位于电白区林头镇林头村委会。是电城到高州古驿道上的重要桥梁。初架设于明代,为木桥,清代中期重建为石桥。相传重建时聘请长坡村的一名拔贡择选吉日开工,建成后坚固实用,没有发生事故,群众口口相传称为“拔贡桥”。上世纪七十年代曾重修,桥长15米,宽1.6米,高3米,由15条石块分三节(每节5条)砌制而成;每块石块宽30厘米,长3米,厚30厘米。该桥方便沙琅江以北的秧前、那关、北诏、赤岭、黄阳等地群众往来林头墟以及过江劳作生产。
制作单位: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茂名市电白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图片除了署名外,均为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