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5年,湛江市海洋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
日前,《湛江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印发。9月20日,湛江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今年第四次新闻发布会,对《规划》内容进行解读,并介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举措。
近年来,湛江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均在94.0%以上,排在全省前列。湛江将进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创建“美丽海湾”和“红树林之城”为主线,以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度融合的理念,推动经济和生态“比翼齐飞”。
发布会现场。林露 摄
提出六大重点任务
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
湛蓝的天、湛蓝的海,是湛江的标志。湛江三面环海,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全市管辖近岸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243.7公里,占广东省大陆海岸线的30.2%。
回顾“十三五”期间,湛江统筹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陆、海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岸海域一、二类优良水体面积比例由2016年的77.0%上升到2020年的95.1%,工业企业直排海污染源100%达标排放,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7.24千米,完成红树林修复面积638.57公顷。
近年来,一大批国家、省重点涉海项目在湛江投资建设,使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增大,对海洋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将增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系统性和精准性,强化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协同性,构建不同层面的联防联控机制,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
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海介绍,《规划》设置“海洋环境质量改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公众临海亲海空间、入海污染治理”等四大类9项指标,包括重点任务6个: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打造低碳增长模式,建设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
——坚持多源共治,深化陆源入海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海水养殖污染,推进重点海域污染防治攻坚;
——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严守海洋生态红线,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打造红树林之城;
——坚持人海和谐,提升亲海空间质量,积极建设“美丽海湾”;
——坚持防控结合,建立海洋环境风险监管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
——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联合执法和联防联控协调机制。
此外,重点任务措施清单包括“海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等5个方面共42个,总投资约15亿元。
建成5个美丽海湾
形成海湾生态治理格局
每逢节假日,湛江“城市客厅”金沙湾总是热闹非凡。白天,人们亲近大海,感受潮起潮落;夜晚,有歌者在沙滩上吟唱,孩子们在此嬉戏玩耍。
“海湾是滨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地、生态保护的重地、亲海戏水的胜地。然而,近年来,因承载近岸人为开发和排污压力最为集中,加之脆弱、半封闭生态系统特征,使得当前海湾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治理难度大。”关于美丽海湾建设的重要性,生态环境部曾作出以上解释。
遂溪江洪渔港。郭龙碧 摄
在湛江,此前,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对全市海湾现状开展现场调研,从海洋环境质量、临海亲海、生态灾害、海洋资源等4个方面查找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症结,因地制宜制定陆海污染系统治理和海洋生态修复等美丽海湾建设工作要求。
湛江沿海划分为博茂港湾、湛江湾、雷州湾、外罗湾—角尾湾、东场湾、流沙湾、江洪港—乐民港、安铺湾8个海湾。针对每个海湾,湛江进一步划分海湾基本单元,探索建立分工明确、多方联动、顺畅高效的海湾综合治理与监管机制,形成海湾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格局。
今年5月印发的《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出,在全省重点推进15个美丽海湾建设,其中便包括湛江博茂港湾和金沙湾。目前,湛江选择了5个有条件的海湾单元在“十四五”期间率先创建美丽海湾,分别是金沙湾、博茂港湾、龙王湾、外罗湾和清安湾—三墩港,其余海湾要在“十六五”期间全部完成建设。
“湛江正在推进吴川金海岸、雷州三吉湾、徐闻外罗湾3个海湾单位的美丽海湾建设,其中吴川金海岸项目已完成;雷州三吉湾项目正在施工;徐闻外罗湾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2021年6月,湛江湾(赤坎至霞山段)被评选为广东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湛江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科科长李兰涛表示。
增加4个自设目标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海洋是巨大的碳库,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并在海洋中循环。
作为海洋大市,湛江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湛江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正在打造“红树林之城;流沙湾分布有湛江雷州海草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徐闻珊瑚礁是中国大陆沿岸唯一发育和保存的现代珊瑚岸礁。
“湛江的红树林、珊瑚礁都很有特色,《规划》结合了地方特色,在目标指标中增加了红树林营造修复面积、活珊瑚盖度、直排海污染源达标率、海上环卫机制4个自设目标要求。”王海说。
根据《规划》,湛江将开展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探索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体系,重点抓好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中华白海豚、鲎和儒艮等珍稀与濒危水生生物,以及重要经济种类的繁殖与其栖息场所的保护管理,加大保护监督和执法力度,着力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
在红树林保护修复方面,湛江将逐步清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养殖塘等开发性、生产性建设设施,恢复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红树林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管理水平。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修复,探索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红树林修复模式。
湛江还将研究制定红树林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湛江市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解决种植红树林及岸线开发利用法律制约问题,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严厉打击违法占用、开垦、污染、毁坏红树林等行为。
去年,湛江开发我国首个蓝碳碳汇交易项目。以此为先例,湛江将继续推进红树林造林项目蓝碳交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价值,建立海洋碳监测与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力争把湛江市建设成为海洋碳汇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气候治理目标。
【记者】林露
【通讯员】黄艺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去南方+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