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南方杂志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

文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党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城市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对广州提出了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殷殷嘱托,进一步为广州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城市工作,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广州作为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市,已逐渐发展为一座常住人口超1800万、经济体量超2.8万亿元的超大城市,山地丘陵占全域面积约50%,森林覆盖率达到41.6%,拥有“山、水、林、城、田、海”的独特自然格局魅力,正聚焦“老城市新活力”,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创建活力全球城市新典范。

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如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只考虑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妥善处理好生态与建设、安全与发展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将得不到保证,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也难完全实现。因此,坚持底线思维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

科学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夯实发展底线是支撑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立足广州气候、地形地貌、水土等自然资源禀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构建17个特色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评价将占市域面积约三分之二的林地、耕地、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优先保护起来。围绕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应对、地质安全等,优先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城市蓝线、绿线等发展底线,锚固城市安全格局。

同时,通过主动限定城市发展容量,控制城镇建设无序蔓延,科学安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依托生态廊道和交通廊道等,促进城镇空间内部各发展组团集约高效、疏密有致、各有特色的精明增长,构建耕地护城、水网融城、森林进城、海洋亲城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

将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动力

以自然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广州尊重城市生态系统运行规律,进一步强化生态风险、生态网络和生态资产等综合评估,划定城市生态保护空间,将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动力。

流域是进行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治理的基本单元。以流域为脉络,运用流域“源—汇”、生物“栖息—迁徙”过程模拟等新技术,强化自然资源的系统保护与治理,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廊道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开展生态修复、水鸟栖息地、鸟道、鱼道等规划,开展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救助等工作,推进广州华南植物园升级为国家植物园,保护地理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全球首个可持续城市降温试点工作,划定城市通风廊道和热环境管控分区,提高宜居水平。

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发力点。从生态资产向生态产品的转变,就是在自然价值实现增值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近年来,广州着力打造4000公里绿道、2000公里碧道、云道、城市翠环、登山健身步道、南粤古驿道等复合化生态游憩产品,充分发挥生态空间新价值。位于广州城市中央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也已成为融合动物栖息、户外休闲、科普教育、城市冷源等多项功能的重要生态载体,成为湿地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典范,并获得2016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人口密集既是广州活力的来源,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为更为精准地摸清、分析和满足各类人群的空间需求,广州通过开展国土调查、“四标四实”和手机信令大数据监测等系列摸查工作,整合形成“人—地—房—业—境”的全场景数字平台,实现了在大湾区层面、城市层面、社区层面等多个尺度人群流动科学分析,形成老年人、青少年、儿童、就业人口、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等各类人群空间活动规律的精准画像。

基于人群活动规律分析,广州将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促进设施均衡布局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建设和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出了优化乐龄社区、青年社区、儿童友好社区、落脚社区4类城镇社区生活圈建设指引,增加婴幼儿托管、长者食堂、特殊教育等全龄友好的公服设施的配给,促进“人—房—产—服”均衡发展,做到住有宜居、幼有善育、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

此外,广州还下足“绣花”功夫,通过高水平设计,研究制定高标准全要素的管理规范体系,扎实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街道社区,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园,精心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高质量推进历史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推进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促进生产空间高效集约

创新是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支撑。广州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高新技术企业1.2万余家,6个产值超千亿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市场主体超300万家,是华南制造业门类最全城市,产业发展具有强劲的韧性。如何在保持产业韧性优势的基础上,持续改善空间布局、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也是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动力关键。广州围绕21条重点产业链强化高科技产业空间和高品质生活空间供给的策略研究,不断提升创新要素的集聚密度、融合黏度和转换力度,支撑创新链布局;同时基于《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政策创新优势,推进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活力科创走廊,协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湾区100公里“黄金内湾”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合作发展,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持续提升工业用地效益,也同样是保障城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广州在全市范围内划定了621平方公里工业产业区块线,形成《广州市产业地图》,同时针对工业用地碎片化、园区效益低等问题,还制定出台了新型产业用地(M0)项目实施细则、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持续激发产业活力,推动了工业用地的精准供应、产业园区的高效率开发。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期深耕广州规划建设,坚持以“老城市新活力”作为规划工作的总纲,不断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面向未来,研究院将从构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模式、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培育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动能等方面出发,持续致力于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优化布局,回答好如何构建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空间治理模式、怎样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等时代课题,为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为推动广州“老城市新活力”迈上新台阶,为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新样板贡献力量。

【本文责编】林若川 李育蒙 

【文章来源】2022年第19期《南方》杂志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许俊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