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万泉:惠及全体人民 防止两极分化

南方杂志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文〡程万泉(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力量源泉。

当今世界关于现代化理论五光十色,关于现代化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如果简单一句话,现代化国家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位于世界前列。有报告指出,到2017年全世界现代化国家只有20个。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现代化建设。

2021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是惠及全体人民,还是为资本谋利;是共同富裕,还是两极分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是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艰苦拼搏的过程。

实现中国梦有“三个史无前例”:中国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史无前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实践史上史无前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史无前例。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实现现代化梦想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人口是千万级的。而后实现现代化梦想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人口是上亿级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其人口是十几亿级的,这无论是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实践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逐步解决。现代化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

下面几组数据是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以2017年为例,在经济质量方面,中国劳动生产率为27645国际美元(PPP),排名第70位,高收入国家平均为92914国际美元(PPP);在教育投入方面,中国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为364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为2748美元;在创新投入方面,中国人均研发经费为186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为1090美元;在收入水平方面,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10410美元,在公布数据的19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1位,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为45353美元。

发展是硬道理。要破解我国社会生产能力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生产能力在一些方面已进入了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能满足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或质量的需求。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我国生产的手机、台式计算机、数控机床等产品,必须向外国专利持有者支付相当一大笔费用。

破解科技发展不充分。世界工业界对科技创新的标准是:第一,是否产生颠覆性技术。第二,是否在某领域的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导地位。第三,核心知识产权创造是否有很高的利润。从电子信息技术发明和现代人民生活相关科技产品来看,电视、脉冲码调制技术、计算机、晶体管、磁芯、内存、激光、集成电路、因特网、光盘、微处理器、液晶显示器等都是国外发明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乡村振兴是解决城乡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式现代化惠及全体人民必须要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和谐发展。乡村振兴首先是农业能留住人才,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破解人民收入不平衡。收入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和城乡不平衡。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破解公共服务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落后于城市,中西部落后于东部。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教育、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

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稳定也是硬道理。高度重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现代化建设要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正是中国现代化蕴含着大的投资和消费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党在执政中为共同富裕创造丰富经验和做法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提出“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改革开放时,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共同富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不仅为我国现代化奠定强大物质基础,同时也为现代化建设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丰富经验。

万众一心。“万众一心”是我国国歌里的歌词,过去是挽救民族危亡,现在是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调动起全国人民最广大的积极性,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些做法都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我党在战争年代面对经济封锁时提出来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党突出了群众脱贫攻坚的主体地位,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实现现代化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全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勇于创新。现代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卫星导航、空间站、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等,在这些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在科技研发工作中,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点。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强化党和国家的重大科技创新和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先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基础研究是国家的元气,政府要善于“把钱变成知识”;应用研究是国家财富的源泉,企业要善于把“知识变成钱”,国家通过税收“再把钱变成知识”,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党历来强调,要看到成绩和光明,我国有较高的储蓄率,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应尽快树立起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家信心。虽然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但它们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深厚基础和人民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尽快恢复企业家和群众投资消费的动力。

共同富裕是党中央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反复强调的原则,并把这个原则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共同富裕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是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本文责编】郭芳

【文章来源】2022年第19期《南方》杂志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刘艳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