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南方杂志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让人们切实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就要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〡张雪峰(广东省委党校文史部教授)、石妤彤(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赵津羽(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近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即“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基于这一客观条件,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回首百年党史,人民是党的根基、血脉、力量之源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一步步探索完善而成的,是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重大成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段,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始终是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

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人民群众中不断发展壮大,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是以人民为根基,汲取人民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获得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提出、发展、成熟,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内容做出了严格的完整的表述,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都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实践和奋斗中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的思想结晶。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都始终坚持着人民立场。

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进步协同推进,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发展的首要原则和根本立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继承和发展。

认清基本国情,奋力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我国人口总体规模达到14.43亿人。迄今为止,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总数不超过30个,人口约为10亿。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人口约为3.3亿。这意味着,我国的现代化国土面积之辽阔、人口规模之巨大都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之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从国际看,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能均衡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

人口基数庞大这一客观条件,一方面为现代化建设带来充分发展动力和人力储备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中“不落一人”,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切实造福每一位人民群众。与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相比,形势更加复杂,矛盾更加集中,任务更加艰巨。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让人们切实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就要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回应人民现实需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维护人民利益,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前提,离开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增进民生福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民生与发展的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民生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这些非凡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新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聚焦突出问题,补齐民生短板,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为群众排忧解难,给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更充分的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环境,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文责编】张蓓蕾

【文章来源】2022年第19期《南方》杂志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刘艳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