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美丽云浮,青春出发。为展现云浮擎旗先锋的青春城市形象,云浮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日报于2022年1月起推出“云浮青春合伙人”系列报道,展现有创劲、有闯劲、有干劲的青春合伙人扎根云浮、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融入云浮高质量发展过程的生动实践。
早晨醒来,鸟鸣入耳,眯眼看着晨光从布帘间透出,随后肆意舒展四肢,驱走微微倦意,翻身起床,麻利地换好衣服,新的一天开始了。
对于有些特殊群体来说,故事还存在另一种书写方式:四时风景不得视,婉转笙歌难以闻,心中波澜讲不出,世有百道不成行。这个群体,是残障人士,身体的功能障碍,影响着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融入社会。
在罗定泗纶镇,有一家由三位残障人士运营的洗车店,洗车店成了维生的方式,更是他们接触社会的平台。创始人沈辉明作为小儿麻痹症患者,将从小接收的善意转化为对社会的回馈,毅然成为残疾人专职委员,奔走在乡镇村落,与许多残障人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一路走来,我收获的都是善意”
初见沈辉明,很难把他与残障人士联系起来,阳光的微笑、得体的谈吐都透出他的涵养。待他起身时,才发现他的一条腿不能弯曲用力,走路时只能跛着。刚出生的沈辉明健康可爱,但在他两岁多时,变故突生,家里人发现小辉明没法活动四肢,连坐起来都做不到。到医院检查的结果宛如晴天霹雳——小儿麻痹。
“当时自己像是植物人一般的状态了。医生委婉地说这个病需要很漫长的恢复期。”沈辉明说,当时家里人一致决定,全力以赴送他治疗。
幼时的沈辉明收获了善意,长大又把这份善回馈给更多人。
等到上小学时,沈辉明恢复了一些行动能力,但只能超过90度地弓着身子,一只手撑着膝盖,以近乎“挪动”的方式走动,距离仅仅几十米。
“幸运的是,我有一群小伙伴,上学都是他们踩单车轮流送我。直到现在,他们还是我联系最多、最知心、最要好的朋友。”6年风吹日晒雨淋,这群小朋友的善举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在初中时学校里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是很友好的,也有部分同学会嘲笑我,取一些花名。”这个乐观的男孩没有把难听的话放心上,只在心里暗暗较劲,“不能让人看扁了,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
高中分科,沈辉明毅然选择了文科。“地理很有趣,我没法走动,地理书能让我‘到处走走看看’。”
令人唏嘘的是,一盆“现实的冷水”泼在了快要高考的沈辉明头上。
2007年,沈辉明亲姐姐正好上大学一年级。假期辉明姐姐回到了家,她把一家人叫到了一起,很郑重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学都是走班制,这节课在这,下节课在那,小弟的身体恐怕……”
场面一度凝固了,没有人开口。
当时已经接受10多年治疗的沈辉明,身体在慢慢恢复,不过就算使出全身力气也只能弓着背慢慢移动100米。沈妈不忍,但也深知自己能照顾孩子就近读高中,大学确实余力不足了。
话没说明,但在场所有人都明白。沈辉明想了很久很久,他选择了暂时退却,“等以后治好了再去圆个大学梦吧。”
奔走在乡镇村落,沈辉明与许多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有能力帮助别人,是一种福报”
求学暂时按下暂停键,谋生的篇章还得继续。
沈辉明打算要找个不那么费体力又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思前想后,他认为电脑维修很适合。一则家里早早给他配上了电脑,他熟悉操作,二则这个工作不用到处走动。
2008年,在自学了一年相关知识之后,他的电脑店开起来了,因为收费不贵、技术过关,生意越来越好。2010年,他到罗定市残联办理残疾证时,工作人员告诉他,这种情况可以去做一个腿部的支架,加上锻炼就能直起身走路了。
“当时终于能走路了,看这个世界都是心潮澎湃的。”激动的他考了驾照,数次自驾去了西藏,那里纯净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他幼时许下的“到处走走看看”目标已然实现。
10年流光倏逝,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个人电脑热潮不再,沈辉明觉得是时候看点不一样的风景了。2018年,广东第一批残疾人专职委员招聘,他没有和家人商量,直接报名了家乡泗纶镇的岗位。
2年之间,沈辉明把泗纶镇上跑了一遍,一边走访,一边讲帮扶政策、惠残政策。
3个月的复习帮助沈辉明进入了复试,他对面试现场记忆犹新:“我当时抽到的题是谈对责任心、爱心、初心等五颗心的看法,当时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了一番心里话。”有心人,天不负,沈辉明成功入选。喜讯传到了家人那里,大家全都开心极了。
随后,从未接触过行政事务的沈辉明一下子扎入了海量的文件中。
“我要了解大量的惠残政策和相关知识。”适逢当时残疾、低保人士相关的数字系统刚启用,所有数据都要录入其中,大梁落在了“精通电脑”的他身上,“事情不难,但资料量很大很大。”
沈辉明一边读大量文书,一边行“下乡路”。一天返程路上,沈辉明发现一对母子在烈日之下互相搀扶,缓缓走着,他上前询问才知,两人双眼都有残疾,只能微微感光,加上自家房子没有卫生间,只能趁太阳高照去村口的公共卫生间,否则天色一暗就看不见路了。
心里滋味复杂的沈辉明找到小时候的几个玩伴,凑了一笔钱,在母子俩家旁边修了个卫生间。看着两人禁不住的高兴,沈辉明暗下决心,干好“残疾人专职委员”这份工作,帮助更多人。
看过困厄和乐观之后的沈辉明,拥有比想象中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
2年之间,沈辉明在泗纶镇上跑了一遍,一边走访,一边讲帮扶政策、惠残政策……工作忙碌而充实。幼时的他收获了善意,长大又把这份善回馈给更多人。每逢节日时,不少受到他帮助的人总提着一大袋木薯、番薯找到他,要他一定收下。“很多人说残障人士心理敏感,但是,他们的感恩之心和真挚的情感与常人无异。”
“你有能力伸出援手,说明自己是有余力能从容面对生活,有可期待的内容。”沈辉明很坚定地说,“有能力帮助别人,是一种福报。”
行过乡野小道,曾困囿于一张轮椅,走过高原天路,与白云和雪山并肩,看过困厄和乐观之后的他,拥有比想象中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个让他们看见与被看见的平台”
截至2022年,我国的残疾人总数超过了8500万人,涉及2.6亿家庭。如何让其中拥有劳动力的部分得以就业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2021年,沈辉明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很多残障人士是拥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我想能不能找一些他们合适的工作。”结合此前考取C5驾照的经历,沈辉明认为开一家洗车店是个不错的选择。他又把那群小伙伴聚到了一起,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其中一位开洗车店的友人不仅捐了钱,还提供技术培训。
很快罗定市第一家爱心助残洗车店开起来了,蓝烘达和黄日出是店里一开始招到的两名员工。
很快罗定市第一家爱心助残洗车店开起来了,蓝烘达和黄日出是店里一开始招到的两名员工。“考虑到残障人士手脚不便,店里只洗车身,不清洁内饰,收10元/辆。”沈辉明说,洗车店的开业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获知洗车店是助残公益性质,屋主也主动减少房租至500元/月。
此前,21岁的蓝烘达和44岁的黄日出均是在册低保户,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社会有些脱节。刚开店时,两人由于身体残障,加之从未接触过洗车,车洗得并不是很干净。沈辉明便在一旁耐心指导,两人很快熟练掌握了洗车技能。
出生于1978年的黄日出来到洗车店变了很多。20多岁时他正在厂里上班,突然中风让他左手失去知觉,左脚也变得不再利索。发病没多久,他的母亲也突然中风。连番变故让他失去的不只是劳动力,“心里的火”也全部灭了,只能在家做些简单的农活。
“当辉明请我来洗车时,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洗车店的工作对黄日出来说有些累,但他干得十分高兴。
沈辉明算起了店里的收益,洗车店每月除去成本开支,利润平均分作三份,每人可以分到1000多元,沈辉明的那份完全作为门店日常运营费用,其他两份分给蓝烘达和黄日出。
如今,沈辉明和社工伙伴一起,全身心投入到助人服务中。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钱并不多,但对这些残疾人来说,这份钱是真真实实可支配的收入。”沈辉明说,开店以来,有不少爱心车主都到店支持,有些还会送些零食、水果,这些与社会的接触让两位店员非常感动。
一年多下来,黄日出皮肤黑了不少,也开朗了很多。“现在,我心中的火好像慢慢重燃了。”黄日出笑着说。还有洗车店主专门赶来,请蓝烘达去了东莞工作。
“这也是我开店的初心,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通过工作实现从没有价值感到与社会正常接触的跨越,由此起步,赢得尊重,体现价值,找到更多回到社会工作的机会。”沈辉明为两人的变化而高兴。如今,新来的工人辛学勤也慢慢适应了店里的工作。
2022年6月10日,罗定市第二家爱心助残洗车店在罗平镇开门营业。开业现场,罗定市残联理事长李周泉提到,“残障人员由于身体或智力上的缺陷,技能训练少,就业相对难,很需要一个平台去让他们实现改变。让他们体会到价值和乐趣,感受社会的温暖。”
一家洗车店,承载了残障人士接触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心愿。沈辉明希望,像助残洗车店一样带动乡镇残障人员就近就业创业的实践模式,越来越多。
【出品】南方+云浮频道
【统筹】雷贤辉 陈丹佳
【记者】崔洪铭
【通讯员】江滢 梁子活
【海报】区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