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螺塘村,曾经因洪水侵袭而变成一片泽国的稻田,如今水稻茁壮成长、欣欣向荣。村内一处标语道出清远打赢特大洪水硬仗的关键所在——“落实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
水淹地长起青青苗,“苏醒”的农田映射出清远发展的韧劲。
虽然此前的特大洪水和台风“暹巴”共造成清远8个县(市、区)85个乡镇出现灾情,全市受灾人口106万人,但没有出现水库溃坝、堤坝决口,洪峰过境5天后超10万名中考考生无一因灾害缺考。
清远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梁素雅 摄
虽然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2.21万亩,6788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79.79亿元,但清远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遭受灾情比较严重的英德市、佛冈县、清城区,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6.9%、12.9%、11.2%。
上半年,清远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图为清远“花稻花”无人农场。曾亮超 摄
抗洪救灾有力,复工复产迅速,清远这座北江之上的“绿色明珠”,如何做到发展与安全“两手抓”“两手硬”?
数据显示,5月21日至7月7日,清远市累计平均雨量1144毫米,是历史同期(541毫米)的2.1倍,创下新纪录,北江干流先后出现3次编号洪水,造成清远部分区域受灾严重,出现大面积“四断”(断水、断电、断网、断路)情况,救援难度大。
水、电、汽、网络、交通基础设施等要素,是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必须要打通的“奇经八脉”,越是灾害到来,其重要性就越是凸显。
洪峰过后,6月23日,清远成立防汛救灾复产英德前线指挥部,设立10个工作小组有序有效做好重灾区英德的防汛救灾复产各项工作。其中,供电通信交通保障组负责供电、通信、道路交通的申通工作,协调省属机关单位做好供电通信交通相关工作。
洪水退到哪里,电就要送到哪里。为保障英德人民生活用电,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火速集结3000余人分别投入登杆作业、设备调配、电表更换、安全监管、后勤保障,历经数个昼夜全力抢修,终于在6月27日21时26分,实现英德全市全面复电。
6月17日,清城供电局飞来峡供电所工作人员对防汛重点区域的供电设备进行维护。梁素雅 摄
广东移动从全省范围调度抢修队伍和应急发电车、卫星通信车和卫星包、无人机基站等资源,并重点加强对防汛救灾相关部门的信息服务保障,全力做好清远各地的基础通信保障。三大运营商联合铁塔公司先后派出多支抢修队伍,为10多万中断通信人口恢复通信。
不仅如此,交通方面累计派出指导工作组700多个、应急抢修救援队伍上千支,恢复中断的道路交通;阳山县等地除岭背镇因供水管中断遭水浸暂无法抢修外,均已恢复供水。
金秋时节,广清城际北延线施工现场一片繁忙,9月9日,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与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承建的珠三角城际广清北延GQBY-1标段成功架设了首榀预制简支箱梁,吹响了广清北延线桥梁上部结构施工的号角。
9月9日,珠三角城际广清北延GQBY-1标段成功架设首榀预制简支箱梁。受访者供图
9月14日,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工程——广州北江引水工程全长11.4公里的重难点工程4号隧洞全面贯通,标志广(州)清(远)人民同饮一江水的愿景逐步变成现实。工程计划于2024年4月全面建成通水,届时可满足广州北部地区200多万居民的中长期供水需要。
洪峰过后,清远基础设施建设扬鞭奋蹄。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全省前列,建成省内首个千兆光纤城市,推动供水、供电、供气、公交“四个一张网”……写好建设和保障的“大文章”,是清远布下的发展“先手棋”,也是面对灾害尽快恢复的底气。
戴上草帽、挽起裤腿,吴灿开带领镇村干部、村民熟练地走到田间,观察水稻长势,察看水利设施运作维护情况。作为分管农业、水利等工作的飞来峡镇副镇长,吴灿开对于干农活更加轻车熟路,近几个月来,他的双眼始终没有离开这一片农田。
“今年全镇1.3万亩早稻失收,但是我们坚持早稻损失晚稻补,超额完成了区里下达的种植任务,晚稻扩种了4000多亩。”吴灿开说,省里调拨了谷种到飞来峡镇,虽然到了7月中旬,镇上仍有不少农田受淹,但好在广州花都农企帮助村民进行异地育秧,镇政府也加强引导,组织群众到地势高的地块育秧等,最终不误农时,保障了粮食种植。
连片的水淹地重新成为“希望的田野”,这是因为清远提前谋划晚造粮食生产工作安排,把灾后改种、撂荒地复耕复种与晚造生产同步推进,最大幅度增加晚造粮食生产量。
清远市农业农村系统强化农资和农业装备配置,及时调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机具投入到改种补种和晚造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落实农业救灾资金3000万元,调拨水稻种子13万公斤。
佛冈县龙山镇关前村地处潖江河有蓄滞洪区段,洪水来临时,由于北江水顶托,水位不断上涨,在6月22日达到最高水位21.78米,造成村中约1700亩农田受灾。关前村党总支部书记莫智恒介绍,7月开始该村陆续复耕,全村现已耕种约1700亩下造水稻,为下半年粮食生产做好储备。
“复耕种子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同时政府帮我们对堤围、道路等进行了修复,制定措施防止农田受到再次污染,方便村民开展复耕工作的同时确保全村的粮食安全。”他说,“虽然经历灾害,但我们对下造粮食种植充满信心。”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北江特大洪水中,清远全市种植业受灾面积69.63万亩,934个养殖场(户)受灾,水产养殖业受灾面积7.03万亩,全市农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0.43亿元。
清远市农业农村系统指导保险公司做好农业保险防灾防损及理赔救灾工作,组织召开2次全市农业理赔工作会议,做到理赔手续“简”,查勘定损“松”,赔付程序“快”。截至8月10日,全市共接农业保险报案1190件、报损金额11545.34万元,各保险机构已赔付9947.22万元。
作为农业大市,今年以来清远打造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清远丝苗米、西牛麻竹笋产业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动作频频,关联着清远百万农业人口,推动农业产业更加优质高效发展的同时,应对自然灾害、市场变动等因素也从被动变主动。
虽然遭受洪水冲击,但市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7月统计月报显示,清远市上半年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中,蔬菜、水果、生猪出栏量、家禽出栏量等均同比正增长,家禽出栏量更是实现同比增长17.5%。
应对本轮洪水,通过潖江蓄滞洪区与飞来峡水利枢纽联合调度,减轻了下游广州、佛山和清远市区的防洪压力。
“虽然抗洪时潖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还未全部建成,但此次抗洪中是经过全面科学分析研判后启用,分洪效果是明显的。”清远市水利局副局长陈东眉介绍,通过潖江蓄滞洪区与飞来峡水利枢纽联合调度,顺利实现了“石角站流量低于19000m3/s、清东围不进水、大燕河不漫堤”的工作目标,确保重点防洪区域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潖江蓄滞洪区是珠江流域唯一列入国家名录的蓄滞洪区。截至目前,潖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约占工程总投资77%,剩余工程3条堤围、6个穿堤建筑物计划在明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通过与飞来峡水利枢纽联合调度,可将北江大堤现有防洪标准进一步提升。”陈东眉说。
不仅如此,近期披露的《清远市区防洪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对清远市区范围内防洪等级进行提升,优先实施重要堤围达标加固、优先实施对片区排涝有突出作用的工程等,总投资超121亿元,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共将完成22处规划防洪工程,总加固堤长超100公里等。
从硬基建,到软机制,清远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体系,多措并举拧紧“安全阀”。
依山脚而建的一排排房屋如今变成广阔的草地,进村小路已经消失在半个成人高的杂草中,如今的清城区源潭镇赤狮坑旧村已经打造成地质灾害防灾救灾现场教育点,邻近山脚处还保留了几间泥石流入侵的房屋,供学员参观。
原来,在2020年6月8日晚上,赤狮坑村后山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村中48座房屋均受不同程度毁坏。所幸6月7日,迎咀村党总支部书记陈记权冒雨在村中进行巡查,发现赤狮坑村后山已经硬底化的道路有少量黄泥水流出,立即向上级报告,并组织村中55名村民全部转移到村委会。
近年来,清远重视并总结赤狮坑村经验,保留该村旧村庄灾后现场原状,组织全市的村党支部书记到现场参观,将其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首个保留灾后现状的防灾救灾与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基地。在应对此次洪灾中,清远各地也涌现出众多“赤狮坑实践”。
6月20日,连南大麦山镇新寨村“网格员”盘来云在巡查中发现一废弃矿口涌水,上报后当天涉及的59户全部完成转移,第二天废弃矿口发生重大险情,所幸人员及时转移无造成伤亡。
7月3日,台风“暹芭”来袭,西牛镇花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罗世煌在罗屋村民小组巡查时发现,村后山体出现裂缝,并有泥水流出,当即组织村干部在危险区域拉起警戒线,转移受威胁的6户24名群众,后来发生山体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统计,清远市大力推行“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基层治理模式,全市共划分网格6913个,配备网格员14479人,网格化管理实现100%全覆盖,将路面塌方、山体滑坡等事项纳入网格员排查事项清单,全市多处不在册的地质灾害点周边群众共278人实现成功避险。
近年来,清远大力推动农村改革、高标准农田建设、万企兴万村等,连续三年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居粤北片区第一名。2022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在本轮洪水中,清远深入摸排近2000名可能因灾返贫的脱贫人口,加强低保、特困、重病重残、低保边缘、困境儿童、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众探视,严格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坚决防止出现灾后返贫现象。
其中,将灾后复产重建情况纳入市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工作内容;落实企业用工补贴、税费和贷款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优先吸纳受灾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积极开发排涝清淤、灾后重建、疫情防控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参与灾后重建工程建设,拓宽增收渠道。
据统计,清远市乡村户籍人口270多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清远农业资源优质丰富,拥有地理标志产品27个,“粤字号”农业品牌101个,是大湾区优质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
未来,清远加快乡村振兴还有更多期待。
8月29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与清远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深化政策性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清远支持不低于3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
双方将在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网、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全力支持清远推进北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等。
近日,《广州与清远对口帮扶协作“十四五”规划》印发实施。“十四五”期间,广州将着重帮助清远优化现代产业经济体系,增强清远技术创新及绿色发展两大新动能,助力清远建设融湾崛起排头兵、城乡融合示范市、生态发展新标杆、“双区”魅力后花园,全方位高质量推动广清一体化。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清远农业资源优势以及毗邻广州的区位优势,加快打造广清都市农业经济带,做大做强供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强化广清两市农产品产销对接,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空间,推动清远都市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及持续增收。
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持续发挥区域对口帮扶协作功能,加快广清接合片区改革创新,衔接全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进一步夯实县城基础设施,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探索推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记者】陈国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