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才培养如何衔接新高考?广工有这些做法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9月15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发布会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分会场设在广东省,并联线召开“云上”新闻发布会,邀请广东工业大学、深圳中学等学校,重点介绍我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有关情况。

广工如何无缝衔接新高考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哪些主要成果?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衔接新高考选科新模式

“广工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副校长余林介绍,随着新高考改革落地广东,广工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高考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挥棒”。广东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改为采用“3+1+2”选科新模式,大学应如何进一步创新招生和教学形式?

余林表示,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广工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努力与新高考科学选拔人才相衔接。

其中,学校开设“IC创新班”,实现跨学院、跨专业招生,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拥有更加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打造“小而美”的微专业,帮助学生在原专业基础上扩充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学好单一专业的基础上,选修其他科技前沿新技术,学生周一到周五按主修专业培养方案学习,周末按微专业培养方案学习,两个培养方案并轨实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加营养餐”。

推进人才分类培养 

既“顶天”也“立地”

余林表示,推进分类培养,是广工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帮助学生实现专长发展、全面发展。

一方面,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整合优质资源,开设创新班,汇聚出类拔萃的学生,致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顶天”学术研究型拔尖人才。创新班采用小班制、导师制、项目制,并支持学生本硕连读,特别是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方面增加名额、提高比例。

另一方面,学校重点建设创新创业训练与孵化基地“工大创谷”,培养“立地”的创新创业人才。“工大创谷”现有面积2万多平方米,拥有200余个高水平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开展校企融合、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据统计,学校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已达40%。

搭建产学研人才培养“立交桥”

服务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是人才和科技的重要结合点。

据余林介绍,广工主动对接国家和广东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广东“双十”产业集群,举全校之力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具体而言,“1”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加强高素质新工科人才供给,“2”是建设高端电子制造学科群和绿色材料化工学科群,“3”是建设智慧医疗创新技术中心、广东国际先进设计中心、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通过这一提升工程,广工将推动学科高峰快速凸显、学科高原全面崛起,到2025年建成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科特色鲜明、极具创造活力、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余林表示,这一目标的实现,自然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例如学校响应广东强芯工程,整合校内优势教学与科研资源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先后与华为、全志科技、粤芯半导体、工信部电子五所等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设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创新班,即“强芯工程”创新班,努力培养更多集成电路领域的优秀创新人才,为广东集成电路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余林说,作为省属理工科大学“长子”,广工将努力适应新高考改革要求,大力创新、大胆探索,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到“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

【记者】姚昱旸

见习记者陈嵘伟

编辑 钟烜新 陈梅玉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