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这道题,科创课稳过!

南都周刊
+订阅

文 | 孔学劭

9月6日,联想集团与清华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未来计算等重大领域的基础科研创新、技术应用与人才交流。此外,联想集团还向清华大学发起一笔捐赠,用于支持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作为产学研的典型,笔者注意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联动合作的模式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

新科技革命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球创新格局剧变,“十四五”以来,我国在战略和政策层面对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这是新时期我国把握世界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

特别是被称为“科学之母”的基础学科的战略科技人才在近年来越发得到重视,但如何协调好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推进“产学研”的政策,以打造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我国越发重视基础科研投入

“十四五”时期,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先进科技,正在推动社会各行各业发生着深刻变革。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而2020年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开始在有关高校开始实施,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章中提到:“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在国家的重视下,高校基础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公布了《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为9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1.3%。近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

《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27956.3亿元,比上年增加3563.2亿元,增长14.6%,经费投入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而全国基础研究经费18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第一主体。2021年,全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为9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1.3%,成为拉动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的关键力量。

“企业活水”为产学研模式精准滴灌

根据教育部数据,十年来,高校R&D拨入经费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92亿元,十年累计拨入经费总额上万亿。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12年的391.8亿元增至2021年的847.5亿元,增长超过116%。高校科技活动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20.9万人年增长到2021年的33.4万人年,增幅近60%。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其他执行主体而言,高校R&D经费的占比仍不高。《公报》显示,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15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3717.9亿元,增长9.1%;高等学校经费2180.5亿元,增长15.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6.9%、13.3%和7.8%。

因此基础科研的继续发展,需协同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今年8月15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方案提出,加强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向企业开放,加快各级科技计划等成果在企业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将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通过许可等方式授权企业使用。

实际上国内已经有大批企业投入到支持产学研的伟大使命中来了。笔者获悉,近日,联想集团与清华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未来计算等重大领域的基础科研创新、技术应用与人才交流。而这也是自去年12月捐赠上海交通大学之后,联想集团又一次助力国家基础科研创新、为培育更多国际一流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根据此次联想集团跟清华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 在科技创新方面,双方将围绕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设立“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计算机体系架构”3个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同时还将开展“核心部件”“双碳战略”等方向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和交叉创新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而除了联想外,笔者梳理发现,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牵头和指导,腾讯公司出资并运营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正式成立。这次腾讯宣布将在10年内投资100亿给“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中的成员,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科学的研究。

此外,如依托武汉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小米科技等相关企业共建的湖北应用数学中心(围绕精准医学、人工智能、智慧物流,以及密码与编码学和高精度原子钟等领域,展开高水平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研究);依托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相关高校和代表性企业进行组建的上海应用数学中心(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金融、生物医药、大数据方向等领域关键数学问题进行集中攻关)……类似上述这种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联动合作的模式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

产学研合作:

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现在产学研的合作渠道拓宽,但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二者如何更好地互促共赢、全面融通?合作新模式的探索成为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目标。

双方的合作一方面是关注着眼长远的科研成果,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上下功夫。此前杨元庆出资1亿元人民币向上海交大捐建的“思源一号”高性能计算集群,促成了2022年5月12日,全球科学合作项目EHT(事件视界望远镜)发布了银河系中心具有太阳400万倍质量的黑洞“人马座A*”的图像——这是继2019年首次发布来自M87室女座椭圆星系中心的黑洞图像之后,这个项目的第二个重大科学突破。据悉“思源一号”高性能计算集群,在数值模拟与图像生成中参与了大规模计算,为最终生成黑洞图像贡献了强大算力。

不仅如此,疫情期间,杨元庆还为中国科大提供1000万元的新冠疫情应急科研资金,助力中国科大在基础科学研究、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为一线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这既为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加速科技攻关,更为整个社会的科学防疫、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健全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联想集团一直积极推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基于联想集团本身的需求,建立了一系列的联合实验室和合作项目。比如,为了推动联想智慧教育项目的发展,联想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目前,实验室产出的OCR(光学字符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了联想的智慧教育产品中。另外,联想集团基于本身的增强现实与视觉智能技术,联合歌尔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耐德佳等单位,联合开展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头戴显示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了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相关技术已经赋能国产大飞机制造、国电巡检等重要项目。

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是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现实的情况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较低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科技创新发展的普遍性难题。在基础研究领域,科研机构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则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成果更具有市场价值。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1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蚂蚁集团联合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大规模图计算系统GeaGraph”项目获得了当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据介绍,在图计算技术的帮助下,蚂蚁集团可以做到0.1秒内识别诈骗。对普通互联网用户而言最直接的感触之一可能是:在支付宝上,一旦做了给诈骗账号转账的动作,0.1秒内就会接到一个“叫醒电话”的提醒。而这就是,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成果。

此外,一大批参与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通过公司融资甚至上市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更是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据联想创投方面透露,过往六、七年一直在孵化高校教授项目。其目前投资企业中专精特新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投企业中已有39家被评为国家级和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覆盖核心部件、ARVR、机器人、工业软件等十个领域。其中有大概40多家是科学家创业,包括旷视科技、寒武纪等,占到总投资数的五分之一以上。目前被投企业和联想的合作营收,已从最初的每年几百万美金,截至目前的协同收入总额超4亿美金,10家合作金额超千万美金。

培创新土壤,

打好科研基础,储备未来人才

产业繁荣、科技进步离不开基础科研的重大突破和人才供给。 想要夯实构建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培养一流基础研究人才至关重要。今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会议指出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要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如上述的联想集团跟清华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交流合作方面,清华大学将依托优势教育资源,为联想集团培训技术、管理、经营等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联想集团将积极支持清华大学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工作。除战略合作外,还有两笔捐赠引人关注:一笔是联想集团向清华大学发起,用于支持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包括设立“清华之友—联想自强奖励金”,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等地区优秀的农村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等活动提供资助。

此外,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还特别宣布,个人捐资给由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担任院长的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此次杨元庆个人捐赠的款项,将用于聘请知名数学大师、讲席教授到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授课,以及支持求真书院学生和教授的学习与交流等。

杨元庆认为,数学这类基础学科的学术水平关乎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产业革命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他指出,“Computer的本质其实就是Computing,是跟数学关联的,编程的核心底层逻辑也都是数学。现在飞速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5G通信也都离不开数学的基础。”

统计显示,自2008年以来,杨元庆以个人名义在国内的捐赠已超过1.5亿元人民币,其捐赠支持的重点领域主要为高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性的科研项目。

2015年,杨元庆向上海交大捐赠1000万设立教育基金,用于资助计算机系优秀学生及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2017年,杨元庆通过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面向中国科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数学科学学院的优秀学生、卓越青年教授与学者捐资。该奖学金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科大数学学院和计算机学院中的一个顶级科研奖学金,是仅次于“郭沫若奖学金”的学院至高奖学金。

另一方面,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后,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基础学科就业不明朗,学生进入项目之后不能转专业,加之培养周期较长等现实性因素,一些有突出天赋的学生可能就此对“强基计划”望而却步。因此,企业与高校之间需要打通更多的人才交流合作,才能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在出口环节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

2022年的夏天,联想集团启动“联想史上最大规模”的年度应届生入职。新入职的应届生还有个特点,岗位为技术类的比例达到了60%。此前,2021年,联想集团启动了“全球大规模硬核科技人才招聘计划”,计划3年里在全球范围内面向社会和高校大规模招聘科技人才12000人。目前,联想集团已经拥有一支达13900人的研发队伍,人员规模较去年同比增长51%。

OPPO也于近日启动2022年校园和社会招聘计划,其中OPPO研究院将预计招聘300人,按照官方信息OPPO研究院专注于未来3-5年的科学技术,如闪充、5G、语音语义、电致变色材料应用等技术领域。而华为今年则第二次面向全球发出“天才少年”召集令——要求在数学、计算机、物理、材料、芯片、智能制造、化学等相关领域有特别建树并有志成为技术领军人物,“将提供全球化的视野、平台和资源以及超5倍薪酬。”

在尊重科学、经济与市场规律下,通过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通过类似的产学研结合,进而实现技术产业化的案例,正在中国的高校和企业合作中越来越多地呈现,这也将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带来变革性的动力。

(资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