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的钳工到中国铸造百强企业的技术骨干,入职22年来,他在工作中实现了精彩的人生跨越,在不同的岗位上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他就是广东肇庆动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肇庆动力”)保全工场技术主任梁亦鸿。
从最基础的钳工做起
千禧年,高中毕业的梁亦鸿怀揣成为一名出色蓝领的美好愿望,在肇庆动力公司参加工作,从最基础的钳工开始做起。钳工,是一个平凡但不简单的岗位。经手的零件“奇形怪状”,手工加工的精度却是数控机床无法达到的,平面加工精度达到2到3微米,形位加工精度达到5到8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30。
“零件尺寸精度要控制在0.015毫米(头发丝的1/5)以内,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毫厘不差。维修与制造模具一次打磨六七个小时很正常,铲刮一次才掉2、3微米的铸铁,要铲掉两三百克重量得花上2、3天……”
钳工的日常工作要用到十几大类、百余种工具,敲、磨、测之间,每个人的手法技艺都有不同,产品的差别也体现在这些细微的动作中。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来形容钳工工作一点也不为过。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梁亦鸿坚持下来了。
广东肇庆动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自我“加压充电”实现转型
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梁亦鸿为充实自身理论知识,提升技艺,努力自学取得了机电一体大专学历、电气自动化本科学历,并不断钻研,全面系统地掌握了CAD制图、铣床、镗床、磨床等各种技能和操作方法。
2007年,梁亦鸿参加了公司竞聘,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从一名钳工转型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担负起汽车零件生产的现场工作和生产工艺编制工作。
新的岗位带来了新的挑战。梁亦鸿介绍,钳工要确保生产效率和质量,工程技术人员则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整个生产现场和工艺的安排、布局如何做到科学、合理。
刚到技术岗位的那些日子,梁亦鸿参与了公司部分生产线的平面布置、工艺流程等工作。他虚心向部门的老员工学习、请教,以现场为重心,边摸索边工作,将实际操作与作业指导书、控制计划等技术文件密切结合,协助解决了物流不畅等各种难题。
在攻坚克难中成为“一面旗帜”
近年来,随着公司转型升级,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也不断提升。作为技术主任,梁亦鸿始终冲在前,在克难攻坚的项目和任务中,成为“一面旗帜”。
2013年,梁亦鸿成功主持完成的“精铸工场新开发机床/模具取代原多工序整形工艺”项目,大大地缩减了工序,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并获得公司内部技术改造特等奖的荣誉。
广东肇庆动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梁亦鸿发现,生产线上的90度翻转铸造机,由于电路与油阀的配合度不足,经常产生较大的震动,导致砂芯断裂。为提高配合度,他天天泡在生产现场,反复加工检测,不断修改电路编程,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将此技术难题攻克。
“精益求精”这四个字是梁亦鸿20多年坚守的信念。“技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一名技术工程师,要不断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始终保持创新理念。”他这样描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 刘莹镔
肇庆高新采编中心编辑部
编辑 詹咏杰
二审 郭晓琳
三审 向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